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病根”——我们的冠状动脉内壁有一层薄到不足10微米的内皮细胞,就像血管的“防护膜”。如果长期受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影响,这层“防护膜”会受损,血液里的脂质颗粒会钻进血管壁,慢慢堆积成粥样硬化斑块。早期斑块仅会让血管腔轻度变窄,几乎没症状;但随着斑块里的脂质核心增大、外层纤维帽增厚,血管会越来越窄——当狭窄超过75%时,心脏供血就跟不上生理需求了。
冠心病的“信号”要早认
典型的心绞痛很好辨:用力(比如爬楼梯、搬重物)时,胸骨后出现压迫感或闷痛,还可能放射到左肩、下巴,休息或含服硝酸酯类药物能缓解。但约30%患者症状不典型,比如总觉得累、消化不良、脖子发紧;女性更容易出现呼吸费劲、恶心呕吐这类“不典型表现”。40岁以上人群如果出现不明原因乏力、运动后容易累,一定要及时做心电图或心脏超声。
冠心病的治疗:规范用药是关键
目前核心治疗药物有三类:他汀类能抑制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降低“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β受体阻滞剂能减慢心率,减少心脏的氧气消耗;硝酸酯类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建议,中高危患者可联合PCSK9抑制剂强化降血脂。所有药物都得由心血管医生评估后用,自己乱改药量或停药会升高风险。
综合管理:把血管“养”起来
饮食要“清”:每天饱和脂肪酸(如动物油、肥肉)摄入不超过总热量的10%;膳食纤维吃够25-30克(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推荐地中海饮食模式——多吃深海鱼(如三文鱼)、坚果、全谷物。
运动要“稳”: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运动强度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70%(最大心率=220-年龄);运动前先做5分钟热身(如慢走、活动关节),运动后拉伸5分钟,避免受伤。
监测要“勤”:每季度查一次血脂四项(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敏C反应蛋白(看炎症程度);每半年做颈动脉超声看斑块变化;每年做运动负荷试验评估心功能。
急性事件:这些“警报”不能等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必须立即就医——胸痛持续15分钟以上、吃常规药物无效;突然呼吸困难伴冷汗;左侧肢体麻木+说话不清楚;不明原因的极度疲劳超过48小时。这些可能是心梗、中风的“信号”,延误可能危及生命。
其实,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并不可怕——规范的综合管理(药物+生活方式)能让心血管事件复发风险降低50%以上。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做心电图、颈动脉超声,配合踝臂指数测定(早期识别四肢血管硬化),早发现血管病变。平时盯着血压、血脂、血糖,坚持健康饮食和运动,就能延缓斑块进展,甚至逆转早期病变。说到底,心血管健康的关键,就在“早防、早治、坚持管”这七个字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