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饥饿感伴着胸口疼来袭,不少人都有过“饿得心口疼”的体验,可这背后可能藏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健康信号——要么和心脏供血有关,要么是消化道在“报警”,还有一小部分是肋间神经痛、胃食管反流等其他问题。研究发现,饥饿引发的胸痛里,约37%和心脏有关,42%是消化道刺激导致的,剩下21%是其他原因。
现在很多人工作忙,吃饭没个准点。要是连续4小时没吃饭,交感神经会“加班”兴奋,让肾上腺素多分泌15%-20%,结果心跳变快、血压上升。对于本身冠状动脉有狭窄的人来说,这种身体的“应激反应”可能诱发心肌缺血,典型的感觉就是胸骨后像被重物压着一样疼,还可能放射到左臂,伴着呼吸急促。据统计,约18%的非典型心绞痛患者第一次发病就是饿的时候胸口疼,其中35%的人误以为是胃的问题,结果耽误了治疗。
有消化性溃疡的人,空腹时胃酸浓度特别高,pH值能降到1.5。研究发现,胃酸碰到溃疡的伤口,会刺激痛觉神经,让人感觉像刀割或者火烧一样疼。十二指肠溃疡的人通常餐前2-3小时疼,胃溃疡则是吃完1小时内发作,这种疼还有周期性,换季或者压力大的时候更容易犯。典型的会半夜疼,吃点东西能缓解,但要注意,约23%的胃食管反流患者也会有类似的胸骨后烧得慌的感觉。
危险信号识别指南
| 特征维度 | 心脏性疼痛 | 胃肠性疼痛 |
|---|---|---|
| 疼痛性质 | 像被重物压着、发紧 | 火烧样、刀割样 |
| 发作时间 | 空腹或运动后 | 夜间或餐前 |
| 缓解方式 | 休息5-10分钟 | 吃点东西或用抑酸药 |
| 放射部位 | 左肩、下巴 | 背部、胸口下方骨头尖儿 |
| 伴随症状 | 出汗、喘不上气 | 反酸、打嗝 |
科学应对策略
要是突然发作,立刻停下所有活动,歇着。如果之前医生确诊过冠心病,家里备着硝酸甘油的话,可以舌下含一片,要是5分钟没缓解,赶紧叫急救。平时能用智能手表测测心率变异性,饿的时候心率一直超过100次/分,得留意。饮食上建议“少量多餐”,每天吃5-6小餐,别吃太撑,不然胃里压力大。压力大的时候试试正念冥想,能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度,研究说坚持8周能让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32%。
40岁以上第一次出现饿了心口疼的人,最好做个冠脉CTA检查。消化科常用的一些抑制胃酸的药物,能让胃内pH值保持在4.0以上超过18小时,比老药效果好,但长期用要查钙、镁水平。
紧急就医指征
出现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疼超过15分钟还没好、同时头晕或者眼前发黑、疼到左臂内侧、吐或者出大汗。糖尿病患者可能没疼的感觉但心肌已经缺血了,定期做心电图很重要。临床指南建议,40岁以上的人每年做次运动负荷试验,能早期发现70%以上的潜在冠心病。
总的来说,“饿得心口疼”不是小问题,可能是心脏或肠胃发出的警告。学会分辨疼的特点,平时注意饮食和压力管理,有危险信号赶紧就医,才能早发现早处理,保护好自己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