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反复出血时,很多人会习惯性仰头或者用纸巾塞鼻孔应急,但如果这种情况频繁发生(比如一个月好几次),可不能不当回事——这可能是身体在提示潜在的健康问题。其实,鼻出血看着是局部症状,说不定和全身的健康状况有关,得通过系统检查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
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止血的“小团队”出问题了
我们的血管就像密密麻麻的“水管网”,血小板相当于“维修小单元”,和凝血因子一起组成止血的“防护墙”。如果血小板计数太低(比如低于50×10⁹/L),或者凝血因子活性不够,止血过程就会出问题。有研究发现,约35%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就是鼻出血,这类患者还常伴随皮肤有瘀斑、牙龈轻轻碰就渗血的情况。想知道血小板有没有问题,查个血常规或者外周血涂片就能初步看出来。
凝血因子缺了,出血会“慢半拍”
比如血友病A(缺Ⅷ因子)和血友病B(缺Ⅸ因子),会让凝血的“连锁反应”卡壳。欧洲血友病指南里提到,约20%的轻型血友病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就是鼻出血,而且这种出血有个特点——延迟性出血,比如外伤后几小时才开始持续出血,和普通鼻出血不一样,得特别留意。
骨髓出问题:血小板“生产车间”坏了
骨髓是造血细胞的“工厂”,如果被白血病细胞“占了位置”,血小板的生成就会受影响。临床数据显示,42%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会低于30×10⁹/L。这种情况下的出血,还常伴随贫血(比如脸色苍白、乏力)、容易感染(比如老发烧)的表现,得做骨髓穿刺才能确诊。另外,老年人群里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也会有类似的情况。
反复鼻出血该怎么查?先局部再全身
反复鼻出血的诊断得一步一步来:首先用前鼻镜看看鼻子里面有没有结构问题(比如鼻中隔偏曲、血管瘤);接下来查血小板聚集试验,排除是不是药物影响了止血;最后再考虑是不是血液系统的问题。有研究显示,约30%的顽固性鼻出血其实是局部血管异常导致的,不是全身疾病。
自我监测与就医指征
普通人可以用“三看”法自己留意:一看发作频率——如果一个月超过2次就得警惕;二看出血强度——得塞10分钟以上才能止住;三看伴随症状——比如身上有没有瘀斑、月经是不是特别多。如果出现没原因的自发性出血,或者家里有人有出血的家族史,建议先去排查血液系统疾病。至于小孩,如果只是单纯鼻出血,大多和局部刺激有关(比如挖鼻子),得帮着纠正这个习惯。
面对反复鼻出血,别太紧张但也不能轻视。40岁以上第一次出现的患者,建议先查血小板计数和凝血酶原时间;年轻患者可以先做鼻腔结构评估。医学检查是健康监测的重要帮手,能帮我们早发现问题、早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