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患者出现出血症状,主要和骨髓造血功能紊乱有关——过度生长的白血病细胞不仅会挤掉正常血细胞的生存空间,还会打乱身体的凝血系统,这两种问题共同导致出血风险有特定规律。
皮肤出血最典型的是双下肢出现直径1-3毫米的小瘀点。这种小血管出血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血小板生成少了,二是白血病细胞侵犯了血管壁。当血小板低于50×10⁹/升时,毛细血管会变得很脆弱,轻微碰一下就可能引发出血。要注意的是,这种瘀点按下去不褪色、形状规则,和过敏性紫癜那种环形瘀点不一样。
有些B细胞类型的白血病会释放大量异常蛋白,不断消耗凝血因子(比如Ⅱ、Ⅴ、Ⅷ这些关键成分),导致凝血功能出问题,从而出现大片、边界不清的瘀斑,常见于四肢和躯干。如果凝血酶原时间(PT)比正常长3秒以上,或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长10秒以上,要警惕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风险。
内脏出血要重点关注三个危险情况:消化道出血会拉黑便或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泌尿系统出血会在显微镜下看到尿里有红细胞或红细胞管型;女性生殖系统异常出血常是月经时间超过7天,或者经量比平时多50%以上。其中颅内出血的风险和血小板数量成反比——当血小板低于10×10⁹/升时,一年里发生的概率能达到12%-15%。
临床观察发现,出血表现和血小板水平密切相关:血小板在30-50×10⁹/升时,多是轻度的皮肤或黏膜出血;10-30×10⁹/升时,自己无缘无故出血的风险会增加3倍;低于10×10⁹/升时,颅内出血的概率会明显上升。
可以用三级预警来识别出血风险:初级预警是每天皮肤瘀点不超过5个;中级预警是瘀斑直径超过1厘米或者一直在变大;高级预警是出现黏膜出血(比如牙龈、鼻子出血)或内脏出血的症状。
什么时候去医院要遵循科学原则:发现皮肤瘀点,48小时内要查血常规;如果凝血功能有问题,24小时内要做凝血四项检查;要是有内脏出血的迹象,得马上找多个科室的医生一起会诊。
现在的诊断技术会结合外周血涂片看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查免疫表型、骨髓细胞遗传学检查这几项,能让85%以上的患者在第一次就诊时就找到明确的诊断线索。早发现、早规范治疗,能让患者因为出血导致的死亡风险降低约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