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颈椎病患者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明明天气不冷,胳膊或手却总感觉发凉,甚至像“冒寒气”。这种看似奇怪的症状,其实和颈椎病变的两个关键机制有关——神经信号“乱了”,或者血液“流得慢了”。有研究统计,63%的颈椎病患者会出现上肢异常感觉,其中41%是发凉感。
为什么颈椎病会让上肢发凉?
颈椎病引发上肢发凉,主要和两个原因有关:
一是神经信号传导出错。颈椎间盘突出或者骨头增生(比如骨刺),可能压迫到控制上肢的颈5到胸1神经根。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发现,受压的神经传导速度会变慢,可能只有正常的60%。大脑接收到的温度信号就会“出错”,哪怕实际温度不低,也会让人总觉得胳膊手发凉。
二是血液流动变慢。颈椎不稳还会影响椎动脉的血流——超声检查发现,这类患者的椎动脉血流速度比健康人慢15-18厘米/秒。血流慢了,上肢的毛细血管“供血”就跟不上,局部血液循环变差,自然会觉得凉。
自己能测颈椎有没有问题吗?
可以通过这几个简单方法,初步判断:
- 温度感知测试:用冷热毛巾交替敷胳膊或手的不同部位,看看能不能准确分辨冷和热;
- 肌力评估:双手平举装水的瓶子保持30秒,有没有手抖或拿不稳的情况;
- 关节活动度检测:慢慢转头,看最大侧转角度是不是小于60度(大概就是转头能看到肩膀旁边的程度);
- 体态观察:侧面看镜子,耳垂是不是明显超过肩膀的连线(如果耳垂往前“跑”过肩膀,说明头前倾得厉害)。
不同情况,怎么防护?
如果只是偶尔发凉或症状轻,可以试试这几个日常防护方法(每周做3次):
- 动态拉伸:做“米字操”——像用下巴写“米”字,每个方向保持5秒,动作要慢;
- 练颈部肌肉:用弹力带套在头上,轻轻往左右两侧拉(比如往左拉时,脖子往右用力对抗),每组10次,做3组;
- 调整工作习惯:电脑屏幕调到手抬眼平的高度,每工作1小时,做5分钟“夹肩胛骨”动作(肩膀往后缩,像要把后背的两个肩胛骨并拢)。
如果有这些情况,一定要赶紧去医院:胳膊发凉还伴着手指麻木,持续超过2周;握力明显下降,比如拧毛巾都费劲;晚上疼得睡不着觉;出现头晕、耳鸣(可能是椎动脉供血不足)。
这些误区要避开!
- 误区1:随便按摩能治颈椎?错!不当的按摩可能加重椎动脉痉挛,反而更危险。如果要做牵引或按摩,一定要找专业的康复医师。
- 误区2:枕头越低越好?不对!枕头高度要能维持颈椎的自然曲线,大概是自己肩宽的1/5(比如肩宽40厘米,枕头高度8厘米左右)。
- 误区3:所有游泳都对颈椎好?不一定!蛙泳需要反复抬头低头,可能加重颈椎负担,建议选仰泳,再配合水中放松肩膀的动作。
久坐族的护颈小技巧
针对久坐办公的人,推荐“20-20-20法则”:每坐20分钟,起身活动一下;做20秒的颈部后仰动作(慢慢抬头,下巴往上抬);远眺20英尺(约6米)外的东西,放松眼睛和颈椎。
也可以用能监测体态的智能穿戴设备(比如手环或颈带),当头部前倾超过15度时会震动提醒。有临床试验显示,坚持用3个月,颈椎病复发率能降低37%。
其实,颈椎病引发的上肢发凉,本质是颈椎“出问题”影响了神经和血流。只要早发现、用对方法防护,就能缓解症状。平时多注意体态,别久坐,常活动颈椎,才能让颈椎保持健康,远离“胳膊发凉”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