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纳米颗粒的最早雏形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脂质体的开发,首个基于脂质体的药物产品Doxil于1995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20世纪90年代初,第二代脂质纳米颗粒应运而生,包括固体脂质纳米颗粒和纳米结构脂质载体。这些系统的核心区别在于:固体脂质纳米颗粒具有固态脂质核心,而脂质体则以水相核心为特征。数十年的深入研究最终促成脂质纳米颗粒治疗领域的革命性突破——2018年成功开发出针对肝脏疾病的载小干扰RNA脂质纳米颗粒疗法(LNP/siRNA),并在疫情期间以创纪录的速度完成载信使RNA脂质纳米颗粒(LNP/mRNA)新冠疫苗的研发。值得注意的是,这些mRNA疫苗从设计、测试到交付仅耗时不到一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科学里程碑。这些卓越成就标志着药物递送领域的范式转变,彰显了脂质纳米颗粒平台的巨大潜力。凭借其高度通用性,脂质纳米颗粒已成为学术研究与工业应用中最主流的递送系统,其应用前景已超越肝脏靶向和传染病治疗,有望解决更广泛的医疗挑战。
尽管取得显著成功,脂质纳米颗粒递送系统在全身给药后固有的肝脏趋向性仍是主要局限。这种肝脏富集现象常被视为技术瓶颈,严重制约了脂质纳米颗粒的广泛应用并限制其治疗潜力。近年来,脂质纳米颗粒平台推动的体内基因工程重大突破,进一步凸显了开发高效非肝脏递送策略的迫切需求。
由马萨诸塞大学洛厄尔分校孟凡飞教授领衔的药物递送科学家团队,近期深入探究了导致脂质纳米颗粒肝脏富集的关键因素,并探讨了突破该瓶颈的解决方案。该团队于2025年4月22日在《纳米研究》期刊发表此项综述。
"本综述系统分析了脂质纳米颗粒肝脏富集的关键影响因素并提出应对策略(见表1)。具体而言,我们重点阐述了通过调控可电离脂质、辅助脂质、胆固醇及其他核心组分优化脂质纳米颗粒构成,以促进其在肝外器官的富集。我们进一步探讨了重定向脂质纳米颗粒至肝脏以外器官的表面修饰技术最新进展,并重点介绍了可直接高效实现非肝脏递送的局部给药策略新突破。尽管已取得显著进展,实现稳定高效的非肝脏递送仍面临挑战。为此,我们提出未来研究方向,旨在充分释放脂质纳米颗粒递送系统的治疗潜力。"
本研究获得马萨诸塞大学洛厄尔分校启动资金支持。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