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表在《自然医学》上的研究表明,氯胺酮的快速抗抑郁作用可能部分依赖于大脑的阿片系统。研究人员发现,使用纳曲酮阻断阿片受体后,氯胺酮输注引发的脑谷氨酸反应和临床抗抑郁效果均显著减弱。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对氯胺酮作用机制的理解,还可能为未来的抑郁症个性化治疗提供新方向。
这项研究纳入了26名对抗抑郁药物反应不佳的中重度抑郁症患者。每位参与者在不同时间段分别接受安慰剂或50毫克纳曲酮预处理,随后进行标准剂量(0.5mg/kg)的氯胺酮静脉输注。通过功能磁共振波谱技术,研究人员实时监测了前扣带回皮层(与情绪调节相关脑区)的谷氨酸能活动变化,并采用蒙哥马利-奥斯伯格抑郁量表评估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实验数据显示,在安慰剂条件下,氯胺酮引发的谷氨酸/谷氨酰胺与总N-乙酰天门冬氨酸比值显著提升,且次日抑郁评分平均下降58%。但当预服纳曲酮时,这一比值增幅降低50%,抑郁评分改善幅度减少至42%。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阿片系统受阻,氯胺酮仍保留了部分抗抑郁效果。
"氯胺酮并非阿片类物质,但其快速起效机制涉及谷氨酸系统与阿片系统的动态交互。"伦敦国王学院精神病学临床讲师Luke Jelen指出,"纳曲酮可能通过减少谷氨酸释放或干扰神经可塑性机制来削弱氯胺酮效果。这种相互作用在男性参与者中表现更显著,但需要更大样本验证。"
研究团队特别指出,该实验仅考察单次氯胺酮给药后的急性反应,且样本量较小(26人),尚无法推断长期治疗效果。下一步计划开展包含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的大型试验,定量分析阿片受体参与程度,并预先设定性别分层分析。此外,重复给药方案和更长随访期的研究将揭示这些急性效应是否与临床疗效转化相关。
这项"纳曲酮预处理对氯胺酮诱导谷氨酸能活性及抑郁症状的影响"研究由伦敦国王学院团队完成,为开发抑郁症个性化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同时警示,正在使用纳曲酮等阿片阻断剂或存在阿片信号异常的患者,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以获得最佳疗效。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