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发表于《转化精神病学》的研究显示,采用生酮饮食的重度抑郁大学生在10-12周内出现情绪、幸福感和认知功能的快速改善,表明饮食可能是心理健康护理的有力工具。
研究背景
全球5%的成年人受重度抑郁影响,大学校园的发病率持续上升。现有治疗包括行为疗法、心理咨询和药物,但药物可能引发性欲减退、焦虑加重和代谢并发症。肥胖会增加抑郁风险,代谢异常可能触发炎症,而炎症是抑郁的另一风险因素。研究团队探索了优化配方生酮饮食(WFKD)的潜在疗效,该饮食方案通过诱导营养性酮症改善脑化学物质和代谢功能。
研究方法
研究纳入24名确诊重度抑郁的大学生,所有参与者在接受心理咨询(部分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10-12周生酮饮食干预。饮食方案包含每日<50克碳水化合物、1.5克/公斤体重蛋白质,以及诱导饱腹感的脂肪摄入。参与者获得指导性餐食和补充食品(如橄榄油、三文鱼罐头、牛肉干),并监测每日血酮水平。
核心发现
16名完成研究的参与者中:
- 73%实现持续营养性酮症,血葡萄糖水平维持正常
- 平均抑郁症状减轻70%(药物调整者无显著差异)
- 幸福感提升3倍(WHO-5量表)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增加32%
- 体重平均下降5公斤,体脂率减少13%
- 代谢指标改善(血清瘦素下降52%,ALT降低)
- 多认知领域提升(听觉语言学习、处理速度、执行功能最明显)
机制解析
β-羟基丁酸通过增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改善神经递质稳定性和调节体脂,可能介导了抗抑郁效果。但认知提升可能部分归因于反复测试的练习效应。
研究局限
- 无对照组,无法区分饮食与心理咨询/药物的单独效应
- 样本量较小且为单一院校群体
- 饮食依从性在缺乏结构支持的群体中可能降低
未来方向
需扩大研究人群至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群体,利用移动应用提供个性化支持。研究者指出,大学生因资源可及性强可能高估了该方案的普适性。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