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久以前就认定自己似乎不会变老,事实证明这个判断很准确。内心深处,像你一样,我永远停留在23岁。从背后看去,得益于遗传自外祖母的不老发质(这里要特别感谢这位基因捐赠者),我看起来勉强算个39岁。真正暴露年龄的是面部,那些逐渐松弛的双下巴(天啊,双下巴!)和像倦怠的奥地利窗帘般下垂的眼睑就是铁证。
但这具身体还带来了新惊喜——57岁的智慧沉淀。我宛如尤达大师:懂得深呼吸对肺部的重要性,知道每个人都要使用牙线,确认这辈子都不会去奥里诺科河划独木舟。更积累了半辈子的营养学经验,特别是2012年与迈克尔·莫斯利合著《轻断食》以及后续七本健康食谱的创作经历。
中年厨房:营养进阶指南
本月重印的《中年厨房》凝聚了我十年来的所有饮食认知。这本书探讨如何通过科学饮食来强健肌肉骨骼、保护心血管与荷尔蒙系统、改善消化与记忆功能。
正如这本书,我也多了十年岁月。这期间饮食观念发生巨变:司美格鲁肽等药物重塑了健康减重的边界;"节食"概念逐渐让位于更精细的饮食管理——不再执着于阿特金斯法、间歇断食或生酮饮食,也不再为体重计数字焦虑。现在谈禁食更多是预防糖尿病而非缩小裙装尺寸。我们正从追求体重下降转向追求整体健康提升。
并不神奇的"超级食物"
社交媒体每日推送的海量饮食建议中,有太多需要忽视。那些互相矛盾的健康研究结论——比如越多巴西莓越好、减少黄油摄入、多喝康普茶——都该过滤掉。昨天刚看到"每天喝五小杯咖啡有助于保持70岁后的体能与认知健康"时,我开心地又倒了一杯,当然也清楚明天可能就会出现"咖啡导致口臭和心悸"的相反结论。
更要注意避开超市专柜那些包装精美的所谓"健康食品"。这些实验室制造的超加工食品戴着健康光环,实则与胡萝卜这样的天然健康零食相去甚远。想要蛋白质?直接吃鹰嘴豆,而非蛋白棒。
摒弃社交焦虑,专注自我感受
也该忽视社交媒体上他人精心编排的完美生活。15岁那年纠结迪斯科造型时,拥有好发质的外祖母曾说:"亲爱的,没人真正在意你",这建议残酷却真实。现在我更在意身体感受而非外表。相比过去靠卷心菜汤、葡萄柚汁和果汁断食减肥,如今我更了解也更接纳自己的身体特质,就像包容朋友的缺点而非苛求完美。
真正接纳自己的身体后,我已多年未刻意节食。细嚼慢咽品尝所爱食物时,那种与身体对话的感觉尤为珍贵。近年转行为瑜伽教练和陶艺家的经历,让我更深刻体会到专注当下进食的禅意。当关掉电视、放下手机专注用餐时,这种全然投入本身即是滋养。
感知真实饥饿信号
倾听身体才能辨别饥饿与习惯。学习激素知识带来了顿悟:胃饥饿素(饥饿小矮人)会制造胃部空虚假象,瘦素(饱腹精灵)则在20分钟后提示停止进食。现在我和许多中年女性一样,按真实饥饿感而非固定三餐进食,在七分饱时停筷。
我训练自己不再吃剩菜残渣,即便那是卡门贝尔奶酪碎或最后一勺奶油。这种适度节制让享受美味与控制热量完美平衡——中年特有的自由,恰是告别育儿阶段后收获的珍贵礼物。
微营养累积法则
记住"人如其食"这句老话:西兰花中的萝卜硫素强健骨骼,洋葱的槲皮素抗炎,这些微营养素的累积效应远超刻意追求。多样化饮食可促进肠道菌群健康,我每天尝试新食材(比如甜菜叶、香菜茎),常选紫色胡萝卜、金黄甜菜这类非常规品种。最近尝试的杏仁膏、卡林豌豆和黑芜菁都是食谱创新。
这种饮食智慧的本质,是拥抱岁月赋予的身体认知。正如在《中年厨房》所言,中年是该欢庆而非哀叹的黄金期。
中年营养酱料食谱
这款蔬菜蘸酱(或涂吐司)富含植物蛋白与膳食纤维:
500克份量
- 菠菜叶250克
- 白腰豆罐头400克(沥水冲洗)
- 初榨橄榄油2汤匙
- 半个柠檬汁
- 平叶欧芹少量
- 孜然粉/芫荽粉各1茶匙
- 天然酸奶2汤匙
- 蒜瓣1粒
- 海盐与黑胡椒
制作方法:
- 菠菜加残留水分小火炒2分钟至软化,滤干水分
- 所有材料投入搅拌机,制成半顺滑质地即可冷藏保存(7日)
食谱来自Mimi Spencer与Sam Rice合著的《中年厨房》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