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急性肾损伤患者心力衰竭风险Assessing the Risk of Heart Failur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Kidney Injury < Yale School of Medicine

心脑血管 / 来源:medicine.yale.edu美国 - 英语2025-09-16 12:42:54 - 阅读时长2分钟 - 987字
耶鲁大学医学院研究显示,急性肾损伤患者存在显著心力衰竭风险,通过血管生物标志物聚类分析可识别高危人群,强调肾脏病诊疗中需同步加强心血管疾病预防,尤其对肾移植患者需持续关注心脏健康。
急性肾损伤心力衰竭肾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预防血管生物标志物风险分层预防性干预肾脏健康心脏健康
评估急性肾损伤患者心力衰竭风险

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研究显示,肾移植患者即使完成手术,其心血管疾病风险仍持续升高。当希里·曼索尔医学博士(医学副教授,肾病学领域专家)最初在耶鲁开始临床培训时,她发现肾病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的比例异常之高。

对于许多患者——尤其是那些接近透析阶段或已接受透析治疗的晚期肾病患者而言,肾病专科医生往往同时承担着肾病专家和事实上的初级保健医生双重职责。然而,肾病科医生的专业培训并不侧重于非肾性疾病的管理。正是这种诊疗缺口促使曼索尔展开研究,她致力于揭示肾损伤与心力衰竭之间的生物学关联,旨在识别最高风险人群并确保其获得及时的预防措施、基础医疗随访和专科转诊。

曼索尔指出:"在肾病门诊,我们的关注点自然而然集中于肾脏,但同样需要将心血管疾病预防纳入诊疗体系。"

大多数肾病患者并非死于肾功能衰竭本身,而是死于心力衰竭、心肌梗塞或突发性心脏猝死。

希里·曼索尔医学博士

发表在《BMC肾病学》的最新研究中,曼索尔团队分析了近1500名住院患者的血液样本,其中半数患者曾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研究人员检测了九种被称为血管生物标志物的蛋白质,这些标志物反映了机体在患病后血管修复或功能障碍的状态。通过高级聚类分析,他们识别出三种患者特征:血管损伤型(修复能力差)、修复型(恢复能力强)和静息型(损伤与修复信号均低)。

研究发现,住院期间发生急性肾损伤且归类为血管损伤型的患者,在出院后数年内面临最高风险的心力衰竭、肾病恶化甚至死亡。

"损伤组患者的不良预后概率明显高于修复组,"曼索尔解释道,"令我着迷的是,计算机系统在完全不知晓患者临床信息和结局的情况下,仅通过生物学数据就精准识别了这些风险分层。"

在临床应用方面,曼索尔强调如果能够及时标记高危患者,临床医生可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性干预,如饮食指导、戒烟咨询和心血管监测。尽管生物标志物研究成果具有前景,但她指出仍需在其他患者群体中验证,目前团队已将该研究范式应用于肾移植患者,这类人群即使完成移植手术后心血管疾病风险仍显著升高。

"最终目标是实现肾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曼索尔总结道,"现实情况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诊疗策略——不能等到疾病发生后再被动应对,而应在问题出现前主动干预,同时保护肾脏和心脏的健康。"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