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
已有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女性患者可能接受的治疗不如男性积极。本研究利用协作心血管项目数据,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理想治疗候选患者中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方法
统计1994-1995年138,956名联邦医疗保险受益人(女性占49%)的医疗记录,采用多变量分析评估药物使用、诊疗操作、不实施心肺复苏医嘱及30天死亡率的性别差异。
结果
理想治疗候选患者中,各年龄组女性诊断性导管插入术使用率均低于男性,尤其是85岁以上女性(调整后相对风险0.75,95%置信区间0.68-0.83)。女性接受60分钟内溶栓治疗(相对风险0.93,0.90-0.96)和入院24小时内阿司匹林使用率(相对风险0.96,0.95-0.97)略低于男性,β受体阻滞剂使用无差异(相对风险0.99,0.95-1.03),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使用率更高(相对风险1.05,1.02-1.08)。女性更可能被记录不实施心肺复苏医嘱(相对风险1.26,1.22-1.29)。经调整后男女30天死亡率相近(风险比1.02,0.99-1.04)。
结论
与男性相比,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管理中女性接受的治疗略欠积极,但多数差异较小且对早期死亡率无显著影响。
临床研究背景
在美国,冠心病是65岁以上女性的首要死因。1992年该病导致45%以上的女性死亡,超过所有癌症致死率总和。1987-1994年住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持续下降,但多项研究显示女性接受的住院治疗强度低于男性,尽管现有证据表明溶栓剂、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和侵入性心脏手术对男女患者具有同等疗效。关于急性心肌梗死后短期死亡率的性别差异尚存争议,部分研究显示女性死亡率更高,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结论。
研究方法
本研究分析美国联邦医疗保险的协作心血管项目数据,该项目包含1994年2月-1995年7月46个州及波多黎各4303家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数据(排除试点州阿拉巴马、康涅狄格、爱荷华和威斯康星的数据)。通过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水平及临床症状(胸痛、心电图改变)确诊患者。最终纳入138,956例直接入院确诊患者,其中97,928例接受导管插入术,29,243例接受血管重建术。
统计分析
采用二项分布广义线性模型和Cox比例风险模型,调整年龄、种族、APACHE II评分、地理区域、基础疾病等因素后,计算性别间的治疗差异和死亡风险。所有风险比均计算95%置信区间,P<0.05视为显著差异。
研究结果
入选患者中女性平均年龄显著高于男性,合并症更多。女性更易延迟就医且入院后心电图检查耗时更长,但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与男性相当。具体治疗差异表现为:
- 溶栓与阿司匹林:理想候选患者中,9%女性与12%男性接受溶栓治疗,女性入院1小时内用药率低7%(相对风险0.93),住院期间用药率低3%(相对风险0.97)。不足60%患者为阿司匹林理想候选,女性24小时内用药率低6%(相对风险0.94)。
- 诊断性导管插入术:70%患者(97,928例)所在医院具备导管检查能力。女性各年龄段使用率均显著低于男性,且年龄越大差异越显著(65-69岁相对风险0.94,85岁以上0.75)。但导管检查后血管重建率男女相当(相对风险0.99)。
- 出院用药:不足50%患者为阿司匹林理想候选,女性出院处方率低5%(相对风险0.95)。12%患者适合β受体阻滞剂,男女使用无显著差异(相对风险0.99)。14%患者适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女性使用率高5%(相对风险1.05)。
- 不实施心肺复苏医嘱:18%患者记录该医嘱(女性22%,男性14%),多为入院当日(女性)或次日(男性)下达。经调整后女性更可能被下达该医嘱(相对风险1.26),且该群体平均年龄更大、病情略轻。
- 死亡率:未调整的30天死亡率女性21% vs 男性17%(未调整风险比1.24)。但调整人口学特征、病情严重程度及住院干预后,风险比降至1.02(0.99-1.04)。
临床意义
本研究揭示了急性心肌梗死诊疗中的性别差异特征:1)年龄显著放大性别差异,85岁以上女性导管使用率仅为男性的75%;2)治疗差异主要体现在诊断性检查而非治疗性干预;3)调整混杂因素后死亡率差异消失。研究证实及时诊断对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强调需提高女性患者的早期诊疗质量。尽管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使用率较好,但阿司匹林(理想候选者仅80%)和溶栓治疗(仅60%)仍存在显著不足。研究同时指出需加强医务人员对性别差异的认知,特别是高龄患者的诊断性检查使用。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