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发表于《糖尿病与代谢综合征》期刊的新研究显示,间歇性禁食可能使心血管疾病(如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的死亡风险增加135%。研究人员指出,尽管仍需更多长期研究验证,但禁食对健康的影响因人而异,不应采用"一刀切"的方案。
间歇性禁食如何运作?
间歇性禁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饮食控制,它不规定食物种类,而是通过限定进食时间来调节代谢。常见的方法包括:
- 16:8法:每日16小时禁食,8小时内完成进食
- 隔日禁食法:交替进行正常饮食与禁食日
- 5:2法:每周5天正常饮食,2天限制热量摄入
其原理是通过延长身体无食物摄入的时间,促使脂肪分解、改善代谢功能。短期效果在部分人群中得到验证,但长期影响尚存争议。
心血管健康风险引发关注
通过对19,000名美国成年人长达8年的追踪研究,科学家发现:
- 进食窗口控制在8小时以内的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比12-14小时进食者高出135%
- 这种关联在不同种族、民族和社会经济背景中均存在
- 即使调整了饮食质量、进餐频率等变量,风险关联依然显著
研究通讯作者钟文泽教授指出:"目前尚无足够证据支持长期采用极短进食窗口的健康益处,公众应对此保持谨慎。"
专家观点:效益与风险并存
多位医学专家对禁食效应作出平衡分析:
- 正向作用:有助减重、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压和炎症反应
- 潜在风险: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胆固醇升高、饥饿感加剧、依从性下降
印度糖尿病专家Anoop Misra教授强调:
- 糖尿病患者未经医学指导禁食可能引发低血糖
- 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可能加速肌肉流失
班加罗尔Sparsh医院心脏病专家Ranjan Shetty补充:
- 减重时需注意肌肉流失风险,内脏脂肪堆积可能对心脏造成更大伤害
科学建议
当前研究虽未证实禁食直接致病机制,但明确提示:
- 不应盲目追求进食时间限制
- 健康饮食应更关注营养均衡而非进食时长
- 个体化方案需结合健康状况、生活方式综合制定
研究团队呼吁进行更多长期临床试验,以明确禁食模式对心血管系统的具体影响机制。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