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点击到临床:人工智能如何重塑药物研发AI in Drug Discovery: How AI is Transforming Pharma R&D

环球医讯 / 创新药物来源:pihealthsciences.com美国 - 英语2025-09-08 12:00:54 - 阅读时长5分钟 - 2321字
本文系统阐述人工智能在药物研发全周期的颠覆性应用,通过蛋白质结构预测、生成式化学、智能制造等技术突破,将传统15年研发周期压缩至2年内。典型案例显示AI设计的MALT1抑制剂仅用10个月完成候选药物筛选,Insilico平台18个月研发的特发性肺纤维化药物已进入II期临床,揭示了AI从靶点识别到分子生成的全流程重构。同时探讨了算法偏见、生物验证瓶颈、伦理监管等关键挑战。
人工智能药物研发靶点识别分子筛选蛋白质结构预测生成式化学智能制造临床试验研发效率伦理监管
从点击到临床:人工智能如何重塑药物研发

2025年9月2日

药物研发领域数十年来饱受高成本、长周期、高失败率的困扰。数据显示开发新药平均需要10-15年,耗资超20亿美元。但过去五年间,人工智能正彻底改写这一行业范式,显著提升研发效率与精准度,并拓展现代治疗学的创新边界。

这标志着药物研发AI应用的新纪元:数据不再只是静态存储,而是被动态激活。人工智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已从理论实验演变为具有实际商业价值的转型力量。从靶点识别到分子筛选,AI技术现已成为重塑药企研发管线的核心工具。

结构生物学数据的爆发式增长催生了技术突破:新型AI模型如DiffDock和Boltz2的出现,突破了单纯结构解析的局限,实现对药物分子与靶点结合强度的精准预测。这标志着制药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跃迁——云端模拟技术正逐步取代传统湿实验迭代。

在数字锁钥匹配技术中,我们不再局限于解析蛋白质结构(锁),而是通过云计算实现数百万候选分子(钥匙)的高通量筛选。这种突破性技术结合超大规模化合物库的云端筛查能力,使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药物发现中展现出革命性作用——从数据分析升级到分子设计创新,为科学进程注入创造性智能。

人工智能重构药物研发全流程

AI带来的不是渐进式改良,而是贯穿药物研发各环节的范式革命:

大规模药物重定位

通过深度挖掘现有数据,AI算法可系统性发现已获批或搁置药物的新适应症。过去依赖偶然发现的模式,现在可通过AI系统性转化"失败"药物为"明日突破"。这是药物发现AI应用的关键领域,正快速重塑制药研发未来。

蛋白质结构预测革命

AlphaFold等工具破解了生物学重大难题——实现原子级精度的蛋白质结构预测。这种三维蓝图解析使化学家能精准定位药物结合位点,将传统"盲人摸象"式研发转化为"手电筒指引"模式。这是制药R&D自动化的重要维度,显著提升药物设计复杂环节的效率。

生成式化学革命

Insilico的Chemistry42平台和Exscientia的EVOLVE系统,利用生成式AI创造全新分子结构。通过计算评估数十亿候选化合物,仅需合成数十个分子即可获得理想结果。这种"目标导向"的设计模式取代了传统随机筛选,生成式AI正在开拓全新的化学空间,加速药企数字化转型。

智能制造与合规

Beyond discovery阶段,AI优化生产流程,确保法规合规,改善患者监测,帮助药物更快速安全地进入临床应用。这些应用显示AI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延伸价值,影响患者治疗结局,并推动大规模个性化医疗实现。

实践案例:AI驱动药物研发的里程碑

skeptics曾质疑:"AI真的能产出新药吗?"现在临床管线给出了明确答案。制药AI应用已从理论走向实践,多个突破性案例验证其价值。

Schrödinger的MALT1抑制剂(SGR-1505)

通过物理建模与机器学习结合,Schrödinger从82亿化合物中筛选出78个进行合成,仅用10个月就确定候选药物。该药物现正开展淋巴瘤I期临床试验,成为AI加速药企研发的典范案例。

Exscientia的A2A拮抗剂(EXS-21546)

采用片段生成设计技术,Exscientia将候选空间从数亿压缩至163个合成分子,诞生首批进入临床试验的AI设计药物。这体现了生成式AI在计算能力与分子创新的交汇价值。

Insilico的INS018_055

Insilico调用500余个模型(包括Transformer、GANs、遗传算法),为特发性肺纤维化设计TNIK抑制剂。该药物仅用18个月即完成设计,现已进入II期临床试验,标志着生命科学AI应用的重要里程碑。

Insilico的项目群显示AI正向个性化医疗扩展,将靶向药物设计与患者数据结合。这些案例印证了药物研发已从人工发现转向自动化创新,AI不仅是流程参与者,更是规则重构者。

未来思考:范式转换的深层挑战

当AI将研发周期从15年压缩至2年,药物发现的经济学原理、患者医疗可及性、小型生物技术公司竞争力都将重构。但同时面临三大挑战:

算法偏见与黑箱问题:AI生成的候选药物是否真正创新?还是训练数据偏见的再包装?这是制药AI应用亟待解决的伦理课题。

验证瓶颈转移:虽然AI设计加速,但生物学验证和临床试验可能成为新瓶颈。实验室和临床体系能否跟上自动化研发的节奏?

伦理监管困境:当AI设计速度超越监管评审能力时,社会如何在效率与安全间取得平衡?这是生成式AI在药物研发中必须面对的复杂命题。

重构可能边界

AI在药物研发的承诺不仅是加速开发,更是通过高精度设计、深度个性化和全球可及性创造更优药物。从罕见病治疗到大规模肿瘤突破,生命科学AI时代开启创新新维度——突破试错循环的桎梏。

在PIHS,我们定义这场变革为"From Click to Clinic"(从点击到临床):更快的洞察,更智的决策,更优的药物。

真正的问题不是AI是否会改变药物研发——它已深刻重塑行业。我们是否准备好迎接这个由AI引领的制药新时代?

作者简介

Suneel Kumar BVS博士

计算科学主管(药物设计与人工智能)|PI Health Sciences

拥有20余年计算化学与人工智能领域经验。曾任加拿大Molecular Forecaster公司AI与技术总监,此前在韩国PharmaCADD、印度Sai生命科学公司、Aragen及Curia等机构任职。毕业于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科技大学(Hyderabad)计算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