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全球领先的研究有望改善严重精神疾病的治疗与诊断。学者指出,自50多年前抗精神病药物和锂盐问世以来,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及精神病性症状领域尚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新疗法。
卡迪夫大学正收集600名患者的多维度数据,试图揭示这些疾病的成因,研究成果将向全球科学家开放以开发新疗法。该校精神病学与神经影像学教授尼尔·哈里森表示:"若能明确病因,我们便能着手研发新疗法。"他指出,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分裂情感性障碍影响约3%的人口,却占英国年度1180亿英镑精神卫生支出的四分之一以上。患者预期寿命比普通人群缩短10至20年,现有药物还可能产生严重副作用。
哈里森教授强调,近十年癌症治疗已实现变革性突破,但严重精神疾病的治疗进展甚微。"我们需要回归基础,探究大脑处理机制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认为我们对这些疾病的病因认知仍不足,而这正是我们的研究目标。"
23岁确诊双相情感障碍的卡丽娜(化名)已依据《精神健康法》被强制收治九次,长期住院治疗。她描述发病时会出现持续四个月的躁狂期,随后是四个月的深度抑郁期。在躁狂或精神病发作期间,她会产生"受神谕使命驱使"等极具真实感的妄想。她坦言强制收治过程充满创伤,但表示:"若执法人员保持人道关怀,将大幅降低心理压力。此后出现的抑郁发作也会更温和。"卡丽娜目前服用的药物虽能抑制精神病症状,但导致心血管问题及严重副作用——曾于七周内体重激增两英石(约15公斤)。极端压力会触发发病,她在攻读硕士及精神健康护理学位期间均曾因病情恶化被收治。
如今卡丽娜已成为"经验型专家",与多家高校及机构合作参与卡迪夫大学的新研究。她期待未来精神病患者能获得与普通人相当的预期寿命,同时呼吁社会增进理解、消除污名、给予更多 compassion(同情心):"若老人在火车站情绪失控,人们会善意认为其患有痴呆症;但若患者处于精神病发作状态,却难以获得同等善意。"
精神卫生与成瘾慈善机构Adferiad首席执行官阿尔伦·托马斯博士指出,媒体对严重精神疾病的 sensationalist reporting(煽情报道)助长了社会污名与恐惧。"公众将精神疾病视为危险源,而真正的风险在于未能及时干预早期症状。"
卡迪夫大学大脑与基因组学中心主导的"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及精神病研究计划",由研究学者索菲·莱格博士负责。她介绍:"我们正收集社会人口学信息、症状表现、认知测试数据及生物样本,通过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识别新型基因变异,并借助MRI扫描分析脑结构、脑磁图扫描监测脑活动。通过整合多维度数据并聚焦症状而非诊断标签,我们有望推动治疗范式革新。"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