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后脾缺如Postsurgical asplenia
编码3B81.1
关键词
索引词Postsurgical asplenia、手术后脾缺如、手术后获得性脾缺如、获得性脾缺如 [possible translation]、获得性脾缺如
同义词postsurgical acquired absence of spleen、acquired absence of spleen
缩写脾缺如、无脾状态、asplenia
别名脾切除后脾缺如、脾脏切除后脾缺如、脾摘除后脾缺如、脾脏移除后脾缺如、脾丧失
手术后脾缺如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手术史确认:明确记录有脾切除术或其他导致脾脏缺失的外科操作(如创伤性脾破裂修复失败后的脾切除)。
- 影像学证据:通过腹部超声、CT或MRI证实脾窝处无脾脏组织(需排除先天性无脾综合征)。
-
支持条件(临床与实验室依据):
- 免疫功能缺陷表现:反复发生荚膜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败血症或脑膜炎)。
- 血液学特征:
- 外周血涂片持续存在Howell-Jolly小体(检出率>95%)。
- 血小板计数 >450×10⁹/L(术后1-4周达峰值)。
- 疫苗接种反应不足:按指南接种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疫苗后,抗体滴度仍低于保护水平(阈值:肺炎球菌抗体<1.3 μg/mL)。
-
阈值标准:
- 确诊:满足"手术史+影像学证据"或"手术史+Howell-Jolly小体+血小板持续升高"。
- 高度疑似:无明确手术史但影像学证实脾缺如,且满足两项支持条件(如反复感染+血液学异常)。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影像学检查] --> B[腹部超声] A --> C[腹部CT/MRI] B --> D[脾窝无脾组织] C --> E[排除副脾/异位脾] D --> F[确诊脾缺如] E --> G[评估副脾代偿功能]- 判断逻辑:
- 超声/CT:脾窝空虚为直接证据(灵敏度>98%);发现副脾(15%-30%病例)需评估其功能代偿能力。
- 核素扫描(如⁹⁹ᵐTc标记红细胞):用于疑难病例,无脾脏摄取提示功能缺失。
- 判断逻辑:
-
血液学检查:
mermaid graph LR H[血液学检查] --> I[全血细胞计数] H --> J[外周血涂片] I --> K[血小板>450×10⁹/L] J --> L[Howell-Jolly小体] K & L --> M[支持诊断]- 判断逻辑:
- Howell-Jolly小体是脾滤过功能丧失的标志性指标(特异性>99%)。
- 血小板升高需排除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如持续>1000×10⁹/L需进一步评估)。
- 判断逻辑:
-
免疫学评估:
- 抗体滴度检测:
- 判断逻辑:接种疫苗4周后检测抗体水平,若肺炎球菌IgG<1.3 μg/mL或脑膜炎球菌杀菌抗体<1:8,提示免疫保护不足。
- 抗体滴度检测: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异常值 | 临床意义 | 处理建议 |
---|---|---|---|
外周血涂片 | Howell-Jolly小体阳性 | 脾滤过功能丧失的金标准,提示感染风险升高 | 立即启动感染预防措施 |
血小板计数 | >450×10⁹/L | 脾脏清除减少致血小板堆积,增加血栓风险 | >1000×10⁹/L时考虑抗血小板治疗 |
肺炎球菌抗体 | IgG <1.3 μg/mL | 疫苗应答不足,败血症风险增加 | 加强疫苗接种或抗生素预防 |
白细胞计数 | 中性粒细胞>7.5×10⁹/L | 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可能提示隐匿感染 | 排查感染源 |
网织红细胞 | >2.5% | 提示慢性溶血(如合并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 补充叶酸,监测血红蛋白 |
C反应蛋白(CRP) | >10 mg/L | 急性感染或炎症活动标志 | 结合血培养明确病原体 |
四、总结
- 诊断核心:手术史结合影像学(超声/CT)是确诊基石,Howell-Jolly小体为特异性实验室标志。
- 风险管理重点:
- 所有患者需终身接种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疫苗。
- 血小板>1000×10⁹/L时启动血栓预防。
- 发热≥38.5℃立即经验性抗感染治疗(覆盖荚膜细菌)。
- 随访关键:每年检测抗体滴度,每3-5年复查腹部影像评估副脾变化。
参考文献:
- UpToDate《Post-splenectomy infection prevention》(2023)
- 《威廉姆斯血液学》第10版(脾切除后血液改变)
- IDSA《脾功能缺失患者感染管理指南》(2021)
- 《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脾切除术并发症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