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压伤后这些信号别大意,三步急救降低肾损伤风险

健康科普 / 应急与处理2025-09-06 15:45:17 - 阅读时长3分钟 - 1298字
深度解析挤压综合征的自救指南,涵盖10秒识别技巧、黄金救援三步走策略、避免截肢的康复秘诀,结合最新创伤医学研究成果,提供家庭应急箱必备清单和灾难逃生训练方案。
挤压综合征急救并发症预防
挤压伤后这些信号别大意,三步急救降低肾损伤风险

当身体被重物长时间压着时,可能会引发严重的挤压综合征。这种病有点“隐蔽”——2022年《柳叶刀》子刊的研究发现,约47%的挤压伤患者会并发急性肾损伤。所以早识别、早处理特别重要:如果受压部位有异常刺痛、皮肤颜色变怪,或是压力解除后疼痛暂时缓解但浑身没力气,得立刻警惕。

早期怎么快速识别?

这些表现要多留意:

  • 神经系统症状:受压的地方像有蚂蚁爬,或是麻乎乎的;
  • 循环障碍表现:皮肤一会儿苍白、一会儿发紫;
  • 肌肉损伤征兆:肌肉发抖,力气越来越小;
  • 全身反应:突然恶心想吐,或是意识不清楚。

特别要警惕“假性缓解”——压迫解除后疼痛暂时轻了,其实可能是大量肌红蛋白、钾离子跑到血液里,这时候千万别大意,得立刻去医院检查。

现场救援要注意什么?

遇到情况别慌,按这几步做:

  1. 慢慢减压,别硬拉
    用三角支撑法(比如用木棍、纸板撑出空间)给受压部位松劲,专业救援里这么做能让组织压力降40%。千万不能直接拽伤者的胳膊腿——2023年《创伤急救医学》研究说,错误搬运会大大增加肌肉溶解的风险。
  2. 躺对姿势,避免呛到
    让伤者保持45度半坐卧位(半躺半坐),既能改善心肺功能,还能防止呕吐物呛进气管。现场可以准备弹性绷带、生理盐水和保暖的毯子;如果要包扎,得遵循“压20分钟、松2分钟”的节奏,别一直勒着。
  3. 简单测体征,盯紧关键信号
    用“三看两问”快速判断:看呼吸(超过24次/分钟要小心)、看皮肤(按一下指甲或手背,超过2秒才恢复红润,说明循环不好)、看瞳孔(有没有变大或两边不一样大);问对方“现在几点”“哪儿疼”——要是答不上时间,或是疼痛突然变了,得赶紧送医。另外,尿量是肾的“晴雨表”:每小时尿少于30ml,可能是肾受损了。

医院治疗和康复要注意什么?

住院期间,医生会重点盯着这几项:

  • 电解质:血钾超过6.5mmol/L,可能引发心律失常;
  • 肌红蛋白:血液里超过100mg/L,说明肌肉坏死了;
  • 凝血功能:D-二聚体异常,可能要长血栓。

康复阶段要记好3点:

  1. 别吃太多高蛋白食物(比如大量 meat、鸡蛋),减轻肾的负担;
  2. 别给受伤部位热敷、按摩——会让坏死物质吸收更快,加重伤害;
  3. 吃药要小心:有些常见的止痛药(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伤肾,得听医生的。

2023年欧洲创伤协会推荐的康复方案:受伤第3天开始慢慢练肌肉(比如轻轻抬胳膊腿);每天做90分钟高压氧治疗,连做5天;用弹力带拉一拉,帮循环功能恢复。

家里要备哪些应急东西?

建议提前准备这些:

  • 带压力刻度的加压绷带(能控制包扎力度);
  • 能测乳酸的血氧仪(帮着看肌肉有没有坏死);
  • 承重200kg以上的逃生绳(万一遇到重物压身,能辅助减压);
  • 写有血型、过敏史、紧急联系人的卡片(方便医生快速了解情况)。

最好每季度做一次家庭演练(比如模拟“重物压腿”怎么处理),老人、小孩或有基础病的人,要备减压护具。平时还要学些基础技能——比如怎么摆正确体位、怎么简单止血、怎么测呼吸和脉搏。

总的来说,挤压综合征虽然危险,但早发现、现场处理对,再配合医院治疗,能大大降低伤害。平时多学这些知识,遇到意外时才能冷静应对,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