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晚期疼痛差异大 科学管理方案让临终更安宁

健康科普 / 治疗与康复2025-09-08 17:19:51 - 阅读时长3分钟 - 1489字
深度解析胰腺癌晚期疼痛差异的生物学机制,揭示疼痛管理最新方案,通过神经解剖学原理、基因表达差异等维度,为家属提供临终关怀的科学决策依据,帮助理解个体化镇痛策略的临床实践。
胰腺癌疼痛临终关怀神经侵犯基因多态性姑息治疗
胰腺癌晚期疼痛差异大 科学管理方案让临终更安宁

胰腺癌晚期患者常面临剧烈疼痛,但临终阶段的疼痛表现因人而异,这和肿瘤本身的特点、神经变化以及身体的代偿能力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胰腺癌疼痛的病理基础

胰腺藏在腹腔深层,周围环绕着腹腔神经丛、肠系膜上动脉等重要结构。当肿瘤突破胰腺包膜后,癌细胞会沿着神经束膜的间隙“钻”进去生长,把癌细胞和神经缠在一起。研究发现,胰腺癌细胞会分泌一种叫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物质,它会“催生”异常的神经纤维——这种变化导致80%的晚期患者出现典型的“束带状疼痛”:就像胸口被勒了条紧带子,疼感从剑突下往两侧肋缘扩散。而且晚上疼得更明显,因为身体里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白天多、晚上少,痛阈比白天低约30%。

为什么有些患者临终前不怎么疼?

约15%-20%的患者临终前没有明显疼痛,背后有几个“特殊机制”:

  1. 肿瘤“温柔”生长:有些肿瘤是“推挤型”的——只压迫神经但不破坏神经的外层包膜,所以不会引发剧烈痛感;
  2. 基因帮了忙:有些人的COMT基因有个小变化(Val158Met多态性),会让一种叫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的活性降低,对疼痛的耐受度更高;
  3. 身体自己“镇痛”:晚期患者变得极度虚弱时,身体会代偿性分泌更多β-内啡肽(一种自身产生的“止痛药”),能抵消一部分疼痛信号;
  4. 疼痛中枢“失灵”:如果合并肝性脑病或肿瘤转移到脑,负责感知疼痛的大脑中枢功能受损,自然就不容易觉得疼。

现代镇痛体系怎么帮患者缓解疼痛?

现在姑息治疗有一套“三级镇痛法”:

  • 基础镇痛:用非甾体抗炎药,减少身体里致痛的前列腺素E2,缓解轻中度疼痛;
  • 阶梯镇痛:遵循WHO指南,坚持“按时吃、优先口服”的原则,比如新型μ受体部分激动剂,既能镇痛又能降低呼吸抑制的风险;
  • 神经阻断术:CT引导下的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成功率约70%——通过注射无水乙醇“阻断”感觉神经纤维,直接切断疼痛信号。

2023年研究发现,联合用NMDA受体拮抗剂能让难治性癌痛的缓解率提高40%,但要注意监测有没有嗜睡、反应慢等中枢抑制风险。

怎么判断晚期患者在疼?

晚期患者可能没法说话(比如吞咽困难),可以通过这些信号判断:

  • 身体姿势:一直蜷着身子、阵发性握拳、没法平躺;
  • 生理指标:心率超过110次/分、血压波动超过20mmHg(一会儿高一会儿低);
  • 行为变化:突然拒绝吃饭、一会儿烦躁一会儿嗜睡;
  • 面部特征:鼻唇沟变浅、眼皮紧缩,像戴了副“疼痛面具”。

建议用标准化工具(比如VAS评分)动态监测,临床发现疼痛评分在4-6分时,生活质量和镇静风险平衡得最好——既不怎么疼,也不会睡不醒。

临终关怀:平衡“镇痛”和“清醒”更重要

疼痛管理不是“越不疼越好”,关键是让患者既能少受罪,又能和家人交流:

  1. 记疼痛日志:写下“疼的时间、诱因(比如吃饭后)、缓解方法(比如揉肚子)”,帮医生调整方案;
  2. 留“清醒窗”:用“清醒窗”理论调整药量——比如让患者上午保持清醒和家人说话,这时候减点药,既控疼又留交流时间;
  3. 非药物也有用:经皮电神经刺激能让疼痛评分降2-3分;认知行为疗法能调整大脑活动,提高疼痛耐受度;
  4. 不追“零疼痛”:临床数据显示,VAS评分4-6分时患者和家属最满意。如果过度追求“完全不疼”,可能让患者一直睡不醒,没法和家人说最后一句话——而这份“告别”,比“完全不疼”更珍贵。

总的来说,胰腺癌晚期的疼痛既有共性病理,也有个体差异。通过科学镇痛、准确评估,再加上平衡“镇痛”与“清醒”的关怀,能让患者在最后阶段尽量少受痛苦,也让家属留下更温暖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