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跌倒别急扶!科学急救流程降低骨折风险

健康科普 / 应急与处理2025-10-23 10:19:42 - 阅读时长3分钟 - 1301字
老年痴呆患者跌倒后的科学应对方案,包含紧急处理五步法、风险预警信号识别及家庭防护策略,帮助照护者掌握专业急救技巧,降低二次伤害风险,提升居家安全系数。
老年痴呆跌倒处理安全护理
老人跌倒别急扶!科学急救流程降低骨折风险

家里长辈突然跌倒,别急着扶——贸然搀扶反而可能加重伤害!有研究发现,认知障碍患者跌倒后如果处理不当,骨折风险会比普通人高很多,脊柱受伤的概率也明显上升。掌握科学的急救步骤,能大大影响后续恢复。

黄金五分钟处理指南

  1. 先查意识和呼吸
    先判断有没有意识:轻轻拍肩膀、喊名字,看看有没有反应;再观察呼吸是不是平稳,有没有忽快忽慢、上气不接下气的情况。如果有头部受伤,要注意鼻子、耳朵有没有液体流出来;四肢有没有一边肿得特别厉害或者变形。还要留意瞳孔对光的反应——用手机光轻轻照一下眼睛,看瞳孔会不会收缩。
  2. 做好安全防护
    让周围人散开,保持空气流通。用软垫子(比如枕头、靠垫)垫在头部两边,限制脖子乱动;可以用折叠的毛巾临时固定颈部。另外要把嘴里的活动假牙、食物渣等异物抠出来,避免呛到。
  3. 翻身要稳别拉扯
    如果确定没有脊柱受伤,用“轴线翻身法”帮他侧过来:双手分别托住肩膀和屁股,保持身体一条线慢慢平移,动作要稳要慢,别扯到身体造成二次伤害。
  4. 疼痛处理别乱做
    如果肢体肿得厉害,用硬东西(比如木板、硬纸板)做临时夹板固定。冷敷要隔着衣服,每次15分钟以内,注意看皮肤有没有变紫变青。要是患者意识不清,千万别喂口服止痛药,防止呛到气管里。
  5. 等救援时要观察
    一直盯着意识变化——比如原本清醒后来迷糊了,或者本来没反应突然醒了。记好跌倒的时间、刚开始的症状(比如有没有呕吐、哪里喊疼)。可以放点儿轻音乐缓解焦虑,但别太吵。保持现场原样,别乱碰患者,等救护车来。

三大预警信号要警惕

  • “熊猫眼”:眼眶周围青紫,还看不清东西,可能是颅底骨折;
  • 记不得跌倒过程:醒了之后完全不记得自己怎么摔的,大概率是脑震荡;
  • 一会儿醒一会儿晕:短暂昏迷后又清醒,要小心迟发性颅内出血——这很危险,必须马上送医院!

居家防护升级方案

  1. 空间改造四重点
    浴室装L型扶手,马桶旁边装助力架;走廊要留至少30厘米宽的无障碍通道;地面用防滑系数0.6以上的地胶(比如浴室、厨房地面)。家里别留超过3厘米的地面高差(比如门槛、高低床的台阶),台阶边缘贴反光条,晚上能看清。
  2. 智能设备帮预警
    可以用毫米波生命体征监测设备,或者选有体动分析功能的跌倒报警器。这些设备不用接触身体,能监测异常动作(比如突然摔倒),及时发警报。
  3. 康复训练防跌倒
    练平衡:双脚交替踩台阶(比如家门口的小台阶)、扶着椅背单腿站(每次10-15秒)、学改良的太极动作(动作慢,能练协调性)。还要练“本体感觉”——光脚踩不同材质的板子(比如毛绒垫、橡胶垫、石子垫),每周3-5次,每次10分钟左右。
  4. 药物管理要上心
    定期找医生评估抗凝药的风险(比如吃华法林的老人);降压药要调整剂量,避免突然站起来头晕(体位性低血压)。补维生素D的时候要查血钙,别补过量;钙片和活性维生素D要分开吃(比如早上吃钙片,晚上吃维生素D)。

长辈跌倒时,冷静判断比乱扶更重要——所有急救措施都要以“不加重伤害”为前提,赶紧叫救护车才是最关键的。建议家属去权威机构(比如红十字会)学急救课程,掌握最新的规范操作,平时多练几次,遇到事才不会慌。记住:科学处理+及时送医,才能让长辈少受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