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颅骨底部有一对细长的骨头,叫茎突,正常长度约2.5-3厘米,通过韧带连到咽喉部位。如果茎突长度超过正常范围,可能刺激咽喉组织,导致嗓子一直有异物感、吞咽不舒服,甚至耳朵放射性疼。临床数据显示,约68%的茎突过长患者同时有慢性咽炎,两者互相影响,容易让症状老不好。
慢性咽炎的双重致病机制
咽喉后壁的淋巴滤泡长期受刺激会增生,看起来像鹅卵石一样。这种变化主要由两方面因素引起:一方面是外界刺激,比如抽烟喝酒、粉尘、胃酸反流;另一方面是茎突过长刺激引发的局部炎症。研究发现,茎突过长患者的咽喉黏膜炎症因子比单纯咽炎患者高2.3倍,这就是这类患者症状更顽固的原因。
典型临床表现三维度
- 定位性刺痛:单侧嗓子深处持续刺痛,咽东西时更疼,有的患者耳朵也会跟着疼,可能和舌咽神经受影响有关。
- 动态异物感:脖子动或者咽东西时,感觉嗓子里有东西在动,但普通喉镜检查往往查不出问题,得结合影像检查。
- 血管神经症状:过长的茎突可能压到颈内动脉鞘或舌咽神经,导致偏头痛、脖子有血管杂音,或者嗓子放射性疼。
影像诊断与鉴别要点
现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是诊断的金标准,CT扫描加三维成像能准确测量茎突的长度和角度。要注意和这些病区分:梅核气(中医叫郁证)、反流性食管炎、咽部肿瘤等。手术需要满足两个条件:茎突长度超过3厘米,而且有明显症状,得经过多个科室医生评估确认。
分级治疗方案
保守治疗策略
- 黏膜屏障保护:用生理盐水漱口或者黏膜保护剂,每天3-4次,保持咽喉湿润。
- 行为干预:戒烟戒酒,调整睡觉姿势(建议把床头抬高15-30度),别老清嗓子。
- 物理治疗:做超声雾化加上局部热敷,每天2次,每次15分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手术治疗方案
经口腔做茎突截短术是主流方法,通过内窥镜精准切掉过长的骨头。临床数据显示,术后6个月症状缓解率达91.7%。手术要严格把握适应症:保守治疗6个月没效果、茎突超过3.5厘米、有明确血管压迫证据。术前要做血管造影,降低颈动脉损伤风险。
术后管理与预防措施
术后48小时要留意有没有出血情况,恢复期饮食分三阶段过渡:先吃流质(比如粥汤),再半流质(比如烂面条),最后软食(比如软米饭)。预防复发要做好这几点:控制胃酸反流(吃完饭后2小时内别躺着),改掉用嘴呼吸的习惯(可以用口呼吸矫正器训练),保持环境湿度在45%以上(用加湿器就行)。糖尿病患者要把血糖控制好,空腹不超过7.0mmol/L、餐后不超过10.0mmol/L,降低感染风险。
特殊人群管理
怀孕的患者建议优先选保守治疗,手术宜推迟到分娩后6周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术前要多学科会诊评估风险。老年患者要重点监测术后吞咽功能恢复情况,必要时做吞咽康复训练。
总的来说,茎突过长和慢性咽炎关系密切,出现嗓子异物感、刺痛等症状时,要及时检查明确原因。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都要配合日常护理和预防,才能更好缓解症状、避免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