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胸痛与胸腔肿瘤

青少年胸痛别忽视,如何应对才能避免致命风险?

作者:张熙
2025-08-02 11:15:01阅读时长3分钟1023字
胸外科胸腔肿瘤青少年胸痛早期诊断多学科诊疗手术治疗心脏压迫大血管压迫肿瘤切除影像筛查症状识别康复路径麻醉管理微创手术家族遗传病史持续性钝痛

近期,17岁少年小顺因胸痛、气短就医,被确诊胸部有直径达15厘米的巨大肿瘤,这肿瘤占据左胸腔大部和前纵隔,严重压迫心脏及大血管,导致心脏变形、呼吸功能严重受损,小顺只能依赖轮椅生活。小顺一家辗转多家医院都未能解决问题,最终在江苏省肿瘤医院,由胸外科陆欣欣团队与麻醉科王丽君团队等多学科协作,成功为小顺实施了手术。该肿瘤极为罕见,手术中血管黏连,出血风险大,但团队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策略实现了微创切除,术后小顺恢复良好,这一成果充分展现了医疗技术与协作的重要性。

青少年胸腔肿瘤为何如此可怕?

青少年胸腔肿瘤多为先天性不成熟畸胎瘤或混合型生殖细胞瘤,恶性程度高,可能是胚胎发育异常所致。这种肿瘤生长缓慢,不过随着它不断膨胀,会挤压心脏、肺部及大血管,引发一系列问题。早期,患者可能只是有轻微胸痛、活动后气短等症状,容易被忽视。但随着肿瘤长大,压迫效应加剧,会引发胸闷、气短、心律失常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心肺功能衰竭,甚至有窒息风险。青少年常见的胸痛可能是运动损伤、哮喘等原因引起,所以这种胸腔肿瘤很容易被误诊为普通呼吸道或肌肉问题。其危害是逐渐升级的,从轻度压迫到器官功能代偿失调,再到急性血管破裂或心脏停跳等致命风险,因此早期诊断十分紧迫。

多学科诊疗模式如何创造手术奇迹?

手术团队采用的“农村包围城市”手术方案非常巧妙。先分离肿瘤外围的胸膜、心包等黏连部分,再处理核心危险的肿瘤 - 血管界面,这样大大降低了术中大出血风险。和传统手术路径相比,优势明显,此次手术出血量仅为常规手术的1/10。在麻醉管理方面,麻醉科实时监测血压,精准调整麻醉深度及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物,确保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避免了因血压骤降引发的休克风险。术后,医院为小顺制定了详细的康复路径,包括心肺功能恢复监测、抗感染治疗以及渐进式活动训练。经过这些治疗和训练,小顺3个月后就能回归正常生活,这体现了微创手术对青少年长期生存质量的保障作用。

青少年胸痛,如何正确应对?

为了帮助大家区分不同疾病,这里有个对比表格。胸腔肿瘤的典型表现是持续性钝痛伴活动耐量下降;哮喘多是发作性喘息、胸闷;肺炎有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心脏早搏可能有心悸、心跳停顿感。青少年最好每年至少做1次胸部X光或低剂量CT筛查,尤其是有家族遗传病史或反复不明原因胸痛的人。早期影像学检查对肿瘤定位、定性诊断至关重要。如果青少年出现持续胸痛超过2周、活动耐力显著下降的情况,要立即去胸外科或肿瘤专科就诊,以免延误病情,导致肿瘤增大或转移。 小顺的案例给青少年健康监测敲响了警钟,胸腔肿瘤虽罕见但致命性高,大家要建立“症状识别 - 影像筛查 - 多学科诊疗”的应对链条,关注身体异常信号,及时就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