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时刻?正泡着咖啡突然心跳猛地加快,像揣了只乱撞的兔子,或者情绪一激动心脏仿佛要跳出嗓子眼?这种突然发作的心跳加速,很可能是“阵发性心动过速”在搞鬼。作为心血管内科常见的心律失常,它就像心脏里的小马达突然“失控”,今天我们就来把它说清楚。
心跳失速的双重密码
心脏能规律跳动,全靠一套精准的“电信号系统”指挥。要是这套“电路”出了问题——要么是“硬件坏了”,要么是“软件卡了”,就会引发阵发性心动过速。医学上把它分成两大类:结构性异常和功能性异常。
结构性异常是“硬件故障”,比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有问题的人,心肌组织受损后,就像老化的电线容易短路,会形成异常的电信号通路。有研究发现,约35%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会出现房性心动过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更是高达40%。
功能性异常是“软件问题”——心脏结构没毛病,但电信号系统偶尔“抽个疯”。年轻人常遇到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就属于这种,情绪波动、剧烈运动、喝太多咖啡都可能触发。还有研究显示,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人,得阵发性房颤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3倍。
危险信号的识别指南
不同类型的阵发性心动过速,发作时的“表现”不一样。房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心跳一般在150-250次/分,做心电图能看到异常的“P波”;而“室性心动过速”更危险,心跳会飙到180次以上,心电图上会有“宽大畸形的QRS波群”——这可是潜在的生命威胁信号。
要注意的是,超过70%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心脏心房里有“隐藏的问题”,普通体检可能查不出来。建议40岁以上的人,每年做一次动态心电图筛查;要是有猝死家族史,更得警惕这个“沉默的杀手”。
科学应对的三重防线
遇到突然的心跳加速,现在有三套应对方法:第一,急性发作时,试试“瓦氏动作”——深吸一口气,闭紧嘴巴、捏住鼻子用力呼气(像吹气球那样但不张嘴),这种物理刺激能通过迷走神经调节,说不定能终止部分室上速。但要是心跳加速持续超过2分钟,一定要立刻去医院!第二,药物治疗就像“电路稳压器”,能帮着调节心脏的电信号,但得医生评估后才能用,自己乱吃药可能更危险。第三,要是老反复发作,“射频消融术”是个“精准解决”的办法——用导管把射频能量打在异常的电信号通路上,把“坏电路”关掉,成功率能到90%以上。现在用三维电解剖标测技术,复杂房速的治愈率还能提到85%。
日常防护的智慧锦囊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给大家几个简单好用的建议:第一,记“心跳日记”——把每次发作的诱因(比如喝了咖啡、生气了)、持续时间写下来,给医生看能帮着找原因;第二,控制咖啡因——每天不超过400mg(大概2杯美式咖啡);第三,练腹式呼吸——慢慢吸气时肚子鼓起来,呼气时肚子缩回去,能调节自主神经,让心脏更稳。另外要提醒,甲亢患者得房颤的风险是常人的5倍,一定要定期查甲状腺激素!
最后要强调的是,不管自己怎么处理,都不能代替医生的专业诊断。要是出现持续心悸、胸痛,或者觉得要晕倒,立刻去心血管内科看病。现在还有可穿戴设备能实时测心电,要是经常发作,不妨试试,能给医生提供更准的资料。总的来说,阵发性心动过速虽然常见,但只要早识别、早处理、日常做好预防,就能把它“管”好,不让它影响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