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发展到晚期的表现,身体会出现各种连锁反应。有数据显示,大概2/3的失代偿期心衰患者会出现腰腿不舒服,尤其是“腿肿+腰痛”一起出现时,得特别留意——这些看似无关的症状,其实和三个相互关联的身体变化有关。
首先是体循环淤血。心脏泵血能力下降,排出去的血少了,静脉里的压力就会跟着升高。下肢静脉离心脏远,压力变化最明显。静脉压一直高,毛细血管里的压力会超过正常值(正常8-10mmHg,超30mmHg),液体就会渗到皮肤和肌肉之间,形成腿肿。同时,肾静脉里的血回流不畅,会拉扯肾外面的包膜,刺激痛觉神经,这种内脏疼通常会表现为腰部隐隐作痛。2022年有研究发现,肾静脉压每高5mmHg,肾脏过滤功能就会下降18%-25%,导致尿少、体内钠排不出去,形成恶性循环。
其次是“治水激素”紊乱导致水钠潴留。心衰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抗利尿激素(ADH)会变多,这些物质会让身体每天多留500-1000ml的水和钠。这些多余的液体受重力影响,白天站着或坐着时会沉到腿上,形成一按一个坑的水肿;晚上躺平后,液体流到上半身,可能会导致半夜突然喘不上气。要注意的是,液体潴留早期可能看不出来,当体内多留了3kg以上的水时,才会出现明显水肿,这时候血流情况可能已经不好了。
第三个原因是活动量减少带来的肌肉骨骼变化。心功能到Ⅲ级(日常活动就会喘)时,患者每天的活动量比健康人少一半以上。长期不动,腿上的肌肉“泵血”功能会变弱,静脉里的血回流速度减慢40%-50%。另外,患者为了舒服点常往前坐,会一直扯着腰部的竖脊肌,时间长了就会肌肉劳损。有运动医学研究发现,躺3天腿上肌肉力量就会下降5%-8%,肌肉变弱更容易跌倒,而怕跌倒就更不想动,形成恶性循环。
平时要注意三个监测指标:按一下脚踝,回弹时间超过2秒可能有问题;两条腿的周径差超过1cm要留意;白天和晚上的尿量差超过500ml要小心液体潴留。建议每天早上起来称体重,如果3天内体重涨了2kg以上,可能是体内积水了。查BNP(脑钠肽)加上心脏彩超能准确评估心功能,要是BNP超过400pg/ml,有90%的可能是急性心衰。
非药物干预主要有三点:1. 动一动:每坐1小时,起来做5分钟踝泵运动(脚尖向上勾再向下踩),能让静脉回流效率提高30%;2. 调姿势:睡觉把腿垫高15-20cm(大概一个枕头的高度),靠重力帮血液流回心脏;3. 控饮食:每天吃的盐别超过5g(大概一个啤酒瓶盖的量)。如果突然一条腿肿了还疼,要小心深静脉血栓,这时候别乱动,赶紧去医院。有数据显示,规范管理后,80%患者的腰腿不舒服能随着心功能好转而减轻。
总之,心衰患者出现腰腿不适不是单纯的“腿或腰的问题”,而是身体循环、激素和肌肉变化的信号。平时做好监测,跟着医生调整生活方式,大部分症状能得到缓解,关键是要早注意、早干预,不让小症状变成大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