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是人体循环系统的“发动机”,正常情况下每分钟规律跳动60-100次。如果心脏的电活动出了问题,可能会出现胸骨下段压迫感,还会因为脑供血不足引发头晕,甚至突然意识丧失。这些症状一起出现,可能提示心律失常,得赶紧找医生评估。
心律失常的三种常见类型
窦性心动过缓:心跳太慢,供血跟不上
窦房结是心脏的“起搏点”,如果它出问题,心率持续低于每分钟50次,心脏泵出的血液会减少30%以上。这种变化会影响负责平衡的前庭系统供血,先出现看东西模糊、站不稳等前兆;还可能引发胸骨下段像被束带勒住一样的压迫性疼痛,常伴随出冷汗、呼吸急促。
快速性心律失常:心跳太快,血流“乱了”
如果心室率超过每分钟150次,心室舒张的时间变短,每一次跳动泵出的血液会减少40%。患者可能会说看东西有闪烁感,还伴着胸痛;比如心房颤动的患者,心房里容易形成血栓,可能引发急性中风;而室性心动过速更危险,可能直接导致心脏无法正常泵血,危及生命。
房室传导异常:心脏电信号“断连”了
如果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室会用每分钟20-40次的“逸搏心律”维持基本功能。这时候可能突然昏迷,还伴随肢体抽搐,得和癫痫发作区分开。老年患者常表现为短暂的意识模糊,年轻人多在运动后发作。
这些症状组合,要警惕心血管急症
出现以下情况,得高度重视:1. 胸骨下段有压迫性疼痛,持续5分钟以上;2. 头晕的同时,看东西模糊、听声音不清楚;3. 短暂昏迷后很快醒过来;4. 心慌的同时,摸脉搏发现节奏乱了;5. 疼痛往左边肩膀或下巴放射。
临床发现,老年患者的症状往往不典型,而年轻人的症状多和体力活动有关。症状持续的时间越长,预后可能越差。
发作时,现场该这么处理
- 躺平抬高腿:立刻让患者平躺,把下肢抬高15-30度,帮静脉血液流回心脏,增加供血。
- 慢慢深呼吸:指导患者用鼻子吸气、嘴巴呼气,慢慢深呼吸,别太快喘气——过度通气会引发呼吸性碱中毒,加重不适。
- 刺激迷走神经(要专业指导):如果患者清醒,可以试试喝冷水(得在医生或急救人员指导下),通过刺激迷走神经帮心脏恢复规律跳动。
- 保持环境通风:打开窗户或门,让空气流通,把无关的人散开,留出足够的急救空间。
- 立刻打120:马上启动急救系统,一直盯着患者的意识状态——有没有昏迷、有没有反应。
特别提醒:发作时千万别让患者自己动,转运得由专业医护人员来做。
确诊需要做这些检查
- 发作时做心电图:症状出现时立刻做12导联心电图,能捕捉到当时的心脏电活动异常,是诊断的关键。
- 戴动态心电图:戴24-48小时的动态心电图,能记录到阵发性的心律失常(比如偶尔发作的心跳乱)。
- 心脏彩超:通过超声看看心室的功能、瓣膜的结构,排除心脏器质性病变(比如瓣膜病、心肌病)。
如果需要,有些患者还得做直立倾斜试验或心内电生理检查,这些得在心血管专科医生指导下做。
平时做好这些,预防复发
- 控制电子设备使用:别长时间戴耳机,定期查听力——过度用耳可能影响神经,间接影响心脏。
- 少喝咖啡因:每天咖啡因摄入量别超过400mg(大概一杯中杯咖啡的量),避免刺激交感神经,让心跳变乱。
- 选对运动:做游泳、慢跑这类有氧运动,运动时的最大心率保持在自己最大心率的60%-70%(最大心率=220-年龄),别过度运动。
- 睡够觉:每天保证7-8小时优质睡眠,保持规律的作息——熬夜会打乱昼夜节律,影响心脏电活动。
- 缓解压力:用正念训练(比如冥想、深呼吸)缓解压力,建议每天早上测静息心率(醒来没活动时的心率)。
如果连续3天测静息心率异常(低于50或超过100次/分钟),要赶紧做心电图复查。建个健康档案,方便医生长期跟踪你的心脏情况。
总之,心脏节律异常的信号别忽视,出现警告症状立刻找医生,平时做好生活干预,才能保护好心脏这个“发动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