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症是导致“一翻身、一转头就突然晕”这种位置性眩晕的主要原因,约占所有眩晕病例的20%-30%。40岁以上人群更常见,女性患病率约为男性的2.5倍。简单来说,就是耳朵里的“耳石”掉错了位置,不过通过科学干预能有效改善症状。
耳石跑错地方,平衡就乱了
我们内耳里有个“耳石器官”,专门负责感知重力和身体直线运动(比如坐电梯、刹车)。如果耳石颗粒从原来的位置脱落,跑到旁边的半规管里,会干扰管内的内淋巴液流动,让负责平衡的前庭系统“乱发信号”。这时人会突然晕得厉害,可能还伴随眼球不自主晃动、恶心或出汗,典型的眩晕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分钟,但之后可能几小时都觉得“站不稳”,像踩在棉花上。
复位是关键,3种方法帮耳石“回家”
针对耳石移位,临床主要用物理复位法,核心是让耳石回到原来的椭圆囊:
- 手法复位:医生通过一系列头位转动(比如低头、侧转)引导耳石复位,常用的有Epley法、Semont法,单次操作成功率可达80%-90%。
- 器械辅助复位:如果颈椎活动受限(比如有颈椎病),可以用可调节诊疗椅或智能设备精准控制头位角度,更安全。
- 自我复位训练:医生会教你在家做Brandt-Daroff训练,自己就能练,但一定要按规范操作,别乱转动头部。
复位后,做好3点巩固效果
复位不是“一劳永逸”,后续康复能帮平衡系统更稳定:
- 平衡训练:每天15分钟前庭康复练习,比如双脚并拢站着保持平衡(可扶着东西)、慢慢走直线,或跟着物体(比如手指)移动眼睛,锻炼平衡感。
- 冷热交替敷眼周:用32℃左右的凉毛巾和42℃左右的热毛巾交替敷眼周,能增强前庭系统的代偿能力(让平衡系统“学会适应”)。
- 适当补营养:可在营养科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每天600-800IU)和镁元素(每天310-420mg),但别自己乱买补品。
突然晕了?4步应对最安全
如果突发眩晕,记住这些急救要点:
- 稳住身体:立刻坐下或侧躺,避免头部快速移动,防止晕得更厉害。
- 慢慢起身:要站起来时,先侧躺一会儿,再缓慢坐起,等至少3分钟再站,给身体适应时间。
- 调整呼吸:用腹式呼吸缓解——吸气5秒、呼气5秒,慢慢调稳呼吸,减轻恶心感。
- 别乱操作:避免突然转头,也别自行用止晕药(比如前庭抑制剂),防止掩盖症状。
5个习惯,减少复发
耳石症容易复发,长期防护要注意:
- 睡对枕头:用15-20cm高的颈椎枕,保持头颈部自然曲线,别睡太高或太低的枕头。
- 练眼动:每周3次单眼注视练习——用一只眼盯着远处小物体(比如墙上的挂钩)几秒,再换另一只,增强前庭协调性。
- 做轻缓运动:推荐太极拳、慢走这类低冲击运动,每周3次、每次30分钟,锻炼平衡又不伤关节。
- 管好血压血脂:定期测血压(目标<140/90mmHg)和血脂,避免血管问题影响内耳血供。
- 定期复查:每年做一次前庭功能评估,早发现问题早调整。
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出现以下情况别拖延,及时就医:
- 单侧耳鸣或听力忽好忽坏;
- 眩晕持续超过24小时没缓解;
- 复位后1个月内复发3次以上;
- 40岁以上首次发作。
医生可能会安排视频眼震电图(查眼球晃动)、颈椎影像学检查(排除颈椎问题)或脑血流图(评估脑供血)。
总的来说,耳石症虽然晕起来难受,但并不可怕——只要及时复位、做好康复,再加上长期预防,大部分人都能恢复正常生活。关键是搞清楚“耳石跑错地方”的原理,按科学方法应对,就能少受眩晕的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