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因为长期姿势不好(比如久坐低头、歪着身子看手机),经常会在变换体位时(比如转头、起床、蹲久了站起来)出现头晕。很多人不知道,这种头晕可能和颈椎问题有关——颈椎是连接头和身体的“桥梁”,不仅要撑住脑袋的重量,还得保证椎动脉的血流顺畅(这根血管负责给大脑前庭系统“管平衡的部位”供血),同时传递神经信号。如果颈椎退化了(比如长骨刺、椎间盘磨损),可能会压到椎动脉,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大脑前庭系统缺氧,就会一直头晕,还会伴随脖子活动受限、肩背放射性疼痛这些表现。
还有一种由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引起的头晕,原理不太一样。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丛负责调节血管松紧,维持大脑供血稳定。如果颈椎病变刺激到这些神经,会让血管突然收缩或扩张,大脑供血跟着波动,患者就会觉得“头重脚轻”(不是天旋地转的晕),还会有心跳不稳、血压忽高忽低、手脚发凉这些自主神经紊乱的症状。这种情况容易和心脏病混淆,得靠颈椎影像学检查才能分清。
头晕的原因不止颈椎,得学会区分三大类:
- 耳朵问题(耳源性眩晕):耳石症最常见——躺着转头时会突然天旋地转,伴随眼球震动,一般不到1分钟就好;梅尼埃病会同时有听力波动下降、耳鸣、耳朵闷胀,头晕会持续20分钟到几小时。
- 全身疾病(系统性疾病):血压一直高于140/90mmHg或低于90/60mmHg会头晕;贫血(女性血红蛋白<120g/L、男性<130g/L)会伴随乏力、心跳快;血糖忽高忽低(低于3.9mmol/L或高于11.1mmol/L)也会影响平衡感。
- 大脑问题(中枢性眩晕):如果是脑干或小脑梗死、出血,会伴随说话不清楚、看东西重影、走路不稳;要是突发头晕还加上一边手脚麻、没力气,得立刻查脑血管。
头晕得一步步查才准。首诊先做基础评估:拍颈椎正侧位X线片看有没有骨质增生,查血常规排除贫血,做动态血压监测找血压波动规律。根据结果选做颈椎MRI(看椎间盘磨损情况),或用Dix-Hallpike试验(躺下来转头的检查)鉴别耳石症。复杂病例可以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查脑血流速度,必要时做脑部CT血管造影排除血管病变。
颈椎要养好,得靠日常系统防护:
- 工作间隙护颈:遵循“20-20-20”原则——每工作20分钟,抬头看6米外的景物(比如窗外的树)20秒,缓解脖子紧张。
- 睡眠习惯:用蝶形记忆棉枕,保持颈椎自然前凸的弧度,枕头高度建议8-12厘米(差不多一个拳头高)。
- 日常训练:颈椎牵引要在康复科医生指导下做(每次10分钟,每天2次),能改善椎间隙狭窄;配合“米字操”(用头写“米”字)增强颈部肌肉力量。
- 热敷理疗:用40℃恒温热敷袋,每次敷15分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 运动选择:推荐蛙泳、八段锦这类低冲击项目,别做杠铃推举等增加颈椎负荷的锻炼。
- 办公环境:用升降办公桌,坐站交替工作;电脑屏幕保持与视线平齐,减少脖子前倾角度。
最后提醒:如果突然出现剧烈头晕,还伴随一边手脚麻、说话不清楚、意识模糊,可能是脑血管意外,需立即启动急救(打120)。颈椎牵引要找专业医生指导,参数根据个体差异调整;理疗仪器别盲目用,高强度颈部按摩也别乱做。只要建立科学认知、规范诊疗和持续防护的三级预防体系,多数慢性头晕症状都能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