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躺下去、转头或者换个姿势时,突然天旋地转,甚至得扶着东西才站得稳,这种“换姿势就晕”的情况,可能和颈椎老化(医学上叫“颈椎退行性病变”)有关。有研究显示,约67%的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颈椎老化,其中34%会出现这种“体位性眩晕”,主要和两个核心原因有关。
颈椎引发头晕的两个关键原因
颈椎附近有两个“关键结构”,它们出问题会直接导致头晕:
- 椎动脉被压,大脑缺血
椎动脉就像给大脑送血的“输油管”,如果颈椎长了骨刺(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或者脖子往前弯超过35度(比如低头刷手机的角度),这个“输油管”会被挤窄,血流速度能慢40%。比如有的人右侧睡觉会更晕,就是右边的椎动脉被压得更厉害,大脑一时没供上血。 - 交感神经受刺激,血管乱跳
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像“开关”,负责调节血管的收缩和放松。如果颈椎长了骨刺、韧带松了刺激到它,“开关”就会乱——血管一会儿收缩、一会儿放松。这类患者换姿势时,给大脑供血的椎基底动脉血流波动比正常人大多了(是2.3倍),所以会突然晕。
这些眩晕信号,提示颈椎有问题
如果你的眩晕符合以下3点,要警惕颈椎源性头晕:
- 转头超过60度(比如回头看身后的人)就晕,而正常人转头能到80-90度;
- 晕的时间不超过2分钟,如果超过了要赶紧查脑血管(比如脑梗);
- 特定姿势触发,比如仰卧、右侧睡时晕,左侧睡就缓解。
4步干预,帮颈椎“减压”
1. 睡对枕头,是基础
枕头高度别乱选!教你个公式:(肩宽÷2)-(头宽÷2)+2cm,亚洲人一般选9-12cm的,刚好托住颈椎的自然弧度;
材质选记忆棉加乳胶的复合款,软硬度适中,不会太塌也不会太硬;
前高后低的阶梯形枕头更推荐,能让椎动脉的管腔扩大18%,血液流通更顺畅。
2. 每天10分钟,练强颈椎肌肉
- 颈深屈肌训练:坐着,双手交叉放在后脑勺;慢慢往下压5秒,同时抬头对抗阻力保持10秒(像“和手较劲”,别用太大力);每天3组,每组10次——增强颈椎深层肌肉,稳定颈椎。
- 椎动脉放松操:站着,收下巴(做“双下巴”,别抬头);慢慢用头画“米”字,每个笔画做10秒(比如先往左歪、再往右,动作要慢);每天2次,每次3轮——放松椎动脉周围的肌肉,减少压迫。
3. 日常习惯改3点,少伤颈椎
- 电脑屏幕调到平视高度,别总低头;
- 看手机时胳膊肘弯成90度,别把手机贴在下巴上;
- 上班记住“2-2-2法则”:每小时起来活动2分钟——做颈部后仰(抬头看天花板)、2分钟肩部放松(耸耸肩、转一转)、2分钟深呼吸,帮颈椎“松绑”。
4. 保守治疗没用?这些方法可以试
如果调整枕头、训练3个月以上没效果,可以找医生评估以下方法:
- 超声引导下神经节阻滞术(精准缓解神经刺激);
- 经皮内镜减压术(切口只有4mm,微创去掉压迫椎动脉的骨刺);
- 3D打印个性化椎间盘置换(替换坏掉的椎间盘,更贴合自己的颈椎)。
重要提醒:所有康复训练都要先找康复科或骨科医生评估!如果检查发现椎动脉血流速度低于30cm/s,要先停运动;40岁以上的人,建议每年做一次经颅多普勒检查(能查脑血管的血流情况),早发现问题早调整。
其实,颈椎源性头晕的核心是“颈椎不稳+血管/神经受刺激”,只要选对方法、坚持调整,大部分人都能缓解——关键是别等严重了才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