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很多人每天低头看手机、伏案工作,这种习以为常的动作,其实正在悄悄改变颈椎结构——颈椎前面的前纵韧带长期被压迫,身体为了“修复”这种压力,会让韧带钙化增生,慢慢长出“骨刺”(医学上叫骨赘)。这些骨刺如果突破颈椎椎体的前缘,就可能压迫旁边的食道,导致吞咽困难。除了长期低头,颈部外伤也是骨刺的重要诱因。
长期低头(比如看手机、伏案写方案)是最常见的诱因。颈椎前面的前纵韧带老被异常压力“挤着”,时间久了,身体启动“代偿修复”,韧带会逐渐钙化、增生,形成骨刺。有研究发现,长期伏案工作的人里,约23%存在不同程度的颈椎前缘骨刺,部分人已经出现吞咽不舒服的情况。
颈部外伤也会“催生”骨刺。比如交通事故中的“挥鞭样损伤”(脖子突然前后甩)、运动时撞击头颈,甚至不当的理疗按摩,都可能让前纵韧带出现微小损伤。这些损伤在修复时,容易出现异常骨化,长出的骨刺形状更不规则,像锯齿一样压迫食道,让人咽东西时有明显的异物感。而且外伤性骨刺的生长速度,比长期低头导致的退行性骨刺快很多。
为什么骨刺会压到食道?影像学检查显示,颈椎的C5-C6节段(大概脖子中间位置)前面的骨刺,最容易“盯上”食道中段。当骨刺比椎体前缘突出超过2毫米时,很多人会明显感觉咽东西费劲;如果压迫时间长了,还会影响食道的蠕动功能,甚至诱发反流性食管炎。
颈椎引起的吞咽困难,其实有很明显的“特征”:
- 吃饭越快,咽东西的难受劲儿越明显;
- 咽馒头、米饭这类固体食物时,总觉得食道里“卡了一下”;
- 仰头的时候症状会减轻,低头时又加重;
- 同时伴随脖子发僵、肩膀或后背有放射性疼痛;
- 早上起来喉咙干,总觉得有东西卡着;
- 如果连喝水都呛咳,说明可能累及了喉返神经,得赶紧去做影像学检查。
想要预防颈椎前缘骨刺,关键要从日常习惯改起:
- 电脑屏幕调至“平视高度”:眼睛能平视屏幕顶端,避免低头;
- 遵循“20-20-20”原则:每工作20分钟,看6米外的景物20秒,既能放松眼睛,也能活动脖子;
- 每天做“颈部后仰训练”:双手交叉放在脑后,慢慢抬头后仰,用手轻轻对抗(不用太用力),每组10次,每次保持5秒,每天做3组,强化颈后肌肉;
- 选对枕头:用蝶形枕头,能维持颈椎自然的生理曲度,别用太高或太硬的枕头;
- 放松斜方肌:用网球贴墙滚动,按摩肩膀和脖子后面的肌肉,缓解僵硬。
如果已经长出了骨刺,得根据病情轻重选治疗方案:
- 保守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做颈椎牵引或药物治疗(不要自己乱用药);
- 康复训练:找康复师制定个性化颈肩肌群强化计划,肌肉有力了,能减轻颈椎压力;
- 微创介入:经皮射频消融技术可以精准处理压迫食道的骨刺,创伤小;
- 手术治疗:如果持续咽不下东西,或出现神经功能障碍(比如手麻、无力),可能需要手术。
职场人每天坐很久,更要建立“颈椎防护体系”:
- 每小时站起来5分钟:别一直坐着,站着接电话、倒水都能放松颈椎;
- 用可调节工作台:坐一会儿站一会儿,减少颈椎持续受压;
- 选对椅子:用符合腰椎生理曲度的支撑座椅,避免坐姿歪扭连累颈椎;
- 工作间隙做“米字操”:用脖子慢慢写“米”字,活动颈椎各个方向;
- 通勤时用便携牵引器:选正规认证的,缓解脖子酸僵。
其实不用太担心,临床数据显示,90%的早期患者通过姿势矫正和康复训练,就能有效控制病情进展。长期低头的高风险人群(比如程序员、文案、经常看手机的人),建议定期做颈椎影像学筛查(比如X光或CT),早发现颈椎结构的变化,及时干预——毕竟,颈椎的问题,越早重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