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长期用电子设备的人,可能会遇到手指动起来不顺畅、手腕疼的情况——这些症状可能是腱鞘炎的信号。这种病和手总重复、高强度使用密切相关,如今已成为现代职场人的常见健康问题。
一、为什么会得腱鞘炎?
我们手指的肌腱外包裹着一层“腱鞘”,它像“滑车”一样辅助肌腱滑动。如果手指总重复同一动作(比如敲键盘、点手机),腱鞘会因反复摩擦引发无菌性炎症,这就是腱鞘炎。有研究发现,每天用触控设备超过4小时的人,得腱鞘炎的概率是普通人的2.2倍;像平面设计、餐饮、新媒体这类需要长期高强度用手的职业,风险更高。
二、腱鞘炎有哪些症状?
腱鞘炎的症状会逐渐加重,典型表现包括:
- 手指“卡顿”:屈伸手指时能感觉到摩擦阻力,像有东西卡住,有时还会发出“弹响”;
- 手腕刺痛:手腕背面出现锐痛,活动(如拧毛巾、打字)时加重,甚至拿轻物都费劲;
- 晨起僵硬:早上起床时手指或手腕僵得无法活动,需超过30分钟才能缓解;
- 前臂串痛:前臂内侧(小拇指一侧)出现火烧样痛感,像电流串过。 症状越明显,往往提示手部劳损越严重——出现这些情况时,先反思近期是否过度用手。
三、刚出现症状怎么办?
症状初发的前3天(72小时内),及时干预能快速缓解:
- 间歇工作:每工作15分钟就休息一会儿,甩甩手腕、握握拳,避免持续用手;
- 调整设备:电脑屏幕与视平线平齐,用鼠标时前臂微微外展(10-15度),减少手腕扭转;
- 热敷按摩:每天用40-45℃热毛巾敷疼痛处3次,每次15分钟,敷后轻揉局部(力度适中),促进血液循环。 研究证实,早期规范处理能让康复周期缩短30%-40%,别等疼痛加剧再行动。
四、上班时能做的康复训练
职场中可利用碎片时间做以下训练,缓解手部疲劳:
- 手腕波浪操:双手掌心向下,像波浪一样上下摆动,保持手腕中立位(不勾不仰),每次5分钟;
- 拇指画圈:用拇指在桌面画直径10厘米的圆(顺时针、逆时针各做),每次5分钟,锻炼灵活性;
- 弹力带练手指:将弹力带套在手指上,缓慢张开再握紧(对抗弹力),每组10次,每天3组,增强手指力量。 训练需循序渐进,建议记录“疼痛日记”——每次练完记录疼痛程度,根据情况调整强度。
五、什么时候得去医院?
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诊:
- 疼痛影响睡眠:夜间疼得无法入睡,说明炎症较重;
- 活动受限:手指或手腕的活动范围比之前缩小25%以上(比如无法完全伸直手指);
- 感觉异常:手麻、刺痛持续超过2周,或触碰时疼痛加剧(可能压迫神经)。 医生通常通过物理检查(如Finkelstein试验)或超声评估病情——规范治疗后,82%的患者能在6-8周内明显好转。
六、怎么预防腱鞘炎?
预防重点是减少手部劳损,试试这几点:
- 记录用手时间:每天统计电子设备使用时长,尽量不超过4小时;
- 选对工具:用符合人体工学的设备(如垂直鼠标、曲线键盘),避免手腕扭曲;
- 智能监测:用智能穿戴设备(如手环)提醒手腕姿势,避免长期固定姿势;
- 配合“20-20-20”法则:每看屏幕20分钟,看6米外的物体20秒,同时放松手部。
在数字化时代,腱鞘炎的发生与工作习惯紧密相关。通过养成科学的用手习惯(如间歇休息、选对设备)、早期干预症状,能显著降低患病风险。建议将手部健康纳入职场健康管理,定期评估工作方式、做手部筛查——毕竟手是我们最重要的“工具”,需要好好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