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研究发现,心肌梗死的发病越来越年轻化了。像高强度工作、暴饮暴食这类坏习惯,可能会提高患病风险。其实心梗发作前,身体会给出一些预警信号,早知道这些信号能帮我们及时识别,避免危险。
胸痛不一定都是“典型”的
压榨样胸痛是心肌缺血的典型症状,但每个人表现可能不太一样:有人是胸骨后像被重物压着,有人只是微微隐痛;疼的时间短则几分钟,长则几十分钟,还可能放射到左肩、下巴或者后背。据统计,大概三分之一的年轻患者第一次发作时,胸痛症状并不典型,容易被忽略。
心跳太快太慢都要留意
如果心率一直超过100次/分钟(比如安静时也“砰砰跳”),或者低于50次/分钟(感觉心跳“慢半拍”),就得重视了。要是心悸时还跟着头晕、看东西模糊,可能是严重的心律失常——临床发现,约四成患者会把这种心悸当成焦虑症,耽误了就医。出现持续性心跳异常,建议及时做心电图检查。
没原因的气短要警惕
没有诱因的呼吸急促(比如坐着也觉得“喘不上气”),或者必须坐起来才能舒服喘气,可能是心功能出了问题。研究显示,近三成年轻患者发病前3天会出现不明原因的气短,超过一半人误以为是“累着了”“没休息好”,没当回事。要特别注意:这种呼吸困难常跟姿势有关,躺着时症状会加重。
突然“累到不行”可能是信号
突然没来由的疲劳(比如明明没干什么,却觉得“浑身沉得抬不起腿”),也是心梗的预警信号,尤其在女性中更常见——数据显示,女性出现这种症状的比例比男性高40%。要是疲劳时还伴随出冷汗、脸色苍白,说明心肌供血可能已经有明显障碍,千万别硬撑。
上腹痛、恶心可能不是肠胃的事
心脏问题引起的疼痛,可能会“伪装”成肠胃症状——比如恶心、呕吐或上腹痛,这是因为内脏神经的支配区域有重叠。临床统计发现,约五分之一18-35岁的心梗患者,一开始被误诊为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要是没有明确原因的上腹部不适,尤其是还跟着胸痛、气短等症状,得先想想是不是心血管的问题。
万一发作,这么做能救命
- 别乱动,找对姿势:立刻坐下或半躺着休息,绝对不能再走、爬楼或干任何体力活;
- 用药得听医生的:如果已经明确诊断,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但一定要遵循医嘱;
- 赶紧叫救护车:立刻拨打急救电话,等专业人员到场——别自己打车去医院,路上颠簸可能加重病情;
- 稳住情绪:试着用深呼吸保持镇静,焦虑会让心脏负担更重;
- 记好症状:把症状开始时间、持续多久、具体感受(比如“胸痛像压石头”“气短到坐不住”)记下来,方便医生快速诊断。
平时做好这些,防心梗找上门
建议25岁以上人群定期做心血管筛查(比如测血压、查血脂、做心电图),有家族史(父母或兄弟姐妹得过心梗)的人要缩短检查间隔(比如每1-2年查一次)。日常要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每周至少做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多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比如深海鱼、坚果);工作时每小时起来动5分钟,避免连续久坐超过2小时——哪怕站着喝口水、伸个懒腰都行。
总之,心梗年轻化不是“危言耸听”,不管是自己还是家人,出现上述信号千万别大意,及时按应对方法处理。平时做好预防、定期检查、保持好习惯,才能把心梗的风险降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