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脑血管病快速分诊技巧

识别与诊断识别与诊断 / 责任编辑:家医大健康2025-09-02 17:17:56 - 阅读时长4分钟 - 1767字
缺血性脑梗与出血性脑出血的鉴别要点,涵盖发病机制、影像特征、临床表现及防治策略,结合最新医学指南提供实用识别技巧,帮助公众掌握黄金急救知识,降低致残致死风险。
脑梗死脑出血CT影像脑血管病神经内科
突发脑血管病快速分诊技巧

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致死、致残的第一原因,其中缺血性脑梗死(简称脑梗)和出血性脑出血占了85%以上。这两种病症状看起来像,但治疗方法完全不一样,早通过影像检查区分开,对恢复特别重要。

一、病理机制的"阴阳分界"

脑梗是因为血管堵了,脑组织缺血坏死,占脑血管事件的80%左右。常见原因有三种:动脉里的粥样硬化斑块掉下来堵血管、心脏里的血栓掉下来(比如房颤患者)、小血管本身堵了。糖尿病患者因为胰岛素抵抗,血管内皮更容易受伤,得脑梗的风险比普通人高2-4倍。 脑出血是血管破了,血漏到脑子里,占15%-20%。最主要的原因是高血压把小血管"撑硬"了(医学上叫高血压性细小动脉硬化),如果血压突然飙升超过血管能承受的范围,基底节区这些血管比较弱的地方就容易破。研究发现,收缩压一直超过180mmHg的人,脑出血风险比常人高3倍。

二、CT影像的"密度密码"

头颅CT是急诊区分脑梗和脑出血的"金标准"。脑梗在CT上看起来是"发黑"的低密度影,因为缺血会让脑细胞水肿,组织密度变低。但要注意,10%-20%的脑梗患者发病6小时内做CT,可能看不出异常(结果阴性)。 脑出血在CT上是"发白"的高密度影,CT值一般超过50Hu,这是因为血液里的血红蛋白含铁,能强烈吸收X射线。就算到了发病3-7天的亚急性期,红细胞破了释放的含铁血黄素,还是能让CT上保持"发白"的样子。

三、发病特征的"时空维度"

脑梗有明显的"时间规律",60%左右发生在夜间到清晨。症状是一步步加重的,比如先有点手脚麻,后来慢慢变偏瘫,这种叫"进展性卒中",一般几小时到几天内达到最严重。典型症状是"三偏":一侧身子瘫、一侧眼睛看不见、一侧身体感觉不到。 脑出血是"突然来的",80%在活动的时候发病,比如吵架、搬重物、跑步时。典型的"三个表现":剧烈头痛(78%的人会有)、呕吐(62%)、神志不清(54%)。如果出血超过30ml,死亡率会明显升高。

四、危险因素的"五维模型"

脑梗和脑出血有五个共同的"危险信号":

  1. 血压乱:要么一直高血压,要么血压忽高忽低;
  2. 血脂高:坏胆固醇(LDL-C)超过4.0mmol/L;
  3. 血糖差: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或者糖化血红蛋白(反映2-3个月血糖水平)超过8%;
  4. 烟抽得多:累计抽够30包年(比如每天1包抽30年,或者每天2包抽15年);
  5. 睡眠不好:晚上睡觉血氧饱和度低于90%的时间加起来超过30分钟。 特别要提醒:有睡眠呼吸暂停的人,晚上缺氧时间每多10分钟,得脑血管病的风险就上升12%。

五、早期识别的"FAST原则"

国际上有个通用的"FAST"口诀,教大家快速识别卒中: Face(脸):一侧脸歪了、下垂; Arms(胳膊):一侧胳膊抬不起来、没力气; Speech(说话):说话含糊不清,或者说不出话; Time(时间):一旦出现这些症状,立刻去医院! 如果是急性脑梗,发病4.5小时内用静脉溶栓治疗(把堵的血管通开),能让恢复好的概率提高30%,但前提是必须先排除脑出血。

六、预防体系的"三维架构"

预防要抓三个"维度":

  1. 监测:每天早晚测血压,定期查血脂、血糖;
  2. 生活习惯:吃DASH饮食(每天盐不超过1500mg,大概半啤酒盖),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打羽毛球);
  3. 医疗检查:40岁以上每年做颈动脉超声(看看脖子上的血管有没有斑块),高血压患者每3个月查一次眼底(能看出小血管有没有受伤)。 特别提醒:冬天早上气温每降1℃,脑血管病发作率就升2%,所以户外运动最好等上午10点以后,气温升上来再去。

脑血管健康得管一辈子。早识别卒中信号、早用影像区分脑梗还是脑出血、规范做二级预防(比如控制血压血脂),能让复发风险降50%以上。说到底,保持好的生活习惯+定期检查,才是护好脑血管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