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被认为是中老年人“专利”的脑供血不足,近年越来越多地找上年轻人。现代人长时间低头玩手机、久坐办公等坏习惯,让大脑的供血系统频频“报警”。研究显示,25-40岁人群里有近两成存在不同程度的脑血流异常,这个比例比五年前明显上升。
三大诱因揭秘
血管就像人体的“交通网络”,哪一环出问题都会影响供血。首先是血管弹性变差——低密度脂蛋白在血管壁沉积形成斑块,会慢慢让血管管腔变窄;其次是血流动力不稳,血压大幅波动时,大脑可能突然“供血断档”;最后和颈椎结构有关——椎动脉要穿过颈椎的横突孔,长时间低头的上班族容易压迫这条血管,变成高危人群。
七种危险信号识别
大脑的“求救信号”往往藏在日常细节里:晨起时脑袋发闷有压迫感、持续耳鸣还伴听力变化、突然视物模糊或看东西缺一块,这些都是预警。特别要注意“一过性黑朦”——比如眼前突然发黑几秒,医学上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这是中风的重要前兆,千万不能忽视。
科学防护三重门
防护要抓“三大重点”:
饮食上记住“三多三少”:多吃深海鱼(每周3次)、十字花科蔬菜(每天500克)、坚果种子(每天30克);少吃反式脂肪酸、少盐(每天不超过5克)、少精制糖(添加糖每天不超过25克)。
运动跟着“333法则”来:每周3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每次30分钟,运动后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左右。
颈椎养护可以试试“米字操”:站着用头在空中写“米”字,每个笔画尽量拉得长一点,重复8组,能锻炼椎动脉周围的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另外,电脑屏幕要和视线平齐,每工作40分钟就做“20-20-20”休息:看20英尺外的东西20秒,缓解颈部压力。
特殊人群防护要点
长期伏案的人,建议每小时做个“颈动脉自测”:用食指轻按颈部动脉位置,感觉搏动是不是规律有力。如果搏动变弱或不规律,赶紧起身活动。40岁以上的人,每年最好做一次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这种无创检查能准确看出脑血流速度和血管反应情况。
脑供血不足的防控要长期坚持,建议用可穿戴设备测日常活动量和心率变化,再配合血压计每周测三次。如果出现持续头痛、站不稳或者说话含糊,一定要及时去医院。要记住,脑缺血的黄金抢救时间很有限,早治对恢复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