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急诊科,每年都有很多人因为突发脑血管疾病被紧急送医。其中最危险的两种——脑出血和脑梗死,虽然都会导致偏瘫、说话不清楚等严重后果,但它们的发病原因、表现和治疗方法差别很大。学会区分这两种情况,对早识别、早救治至关重要。
为什么会得这两种病?
脑出血是脑部血管破裂,血液流进脑实质里引起的。长期高血压会让脑部的小血管变脆、变硬(医学上叫小动脉硬化和玻璃样变性),一旦血压突然升高(比如生气、用力排便),血管承受不住压力就会破裂出血。有研究发现,70%以上的高血压性脑出血都是基底节区的豆纹动脉破裂引起的。
脑梗死则是脑部血管被堵住,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主要原因是血栓形成(比如血管里的斑块掉下来堵了血管)或者栓子脱落(比如心脏里的血栓掉下来跑到脑部),其中20%-30%的脑梗死是心脏来源的栓子引起的。要注意的是,5%-10%的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可能会出现出血的情况,需要做影像检查监测。
怎么区分两种病的表现?
两者都可能出现大家熟悉的“1-2-0”警示信号——看1张脸有没有歪(比如一侧嘴角下垂)、查2只手臂有没有无力(比如举不起来)、发现异常立刻打急救电话,但各自还有不一样的特征:
脑出血的典型表现:
- 突然剧烈头痛:80%以上患者会说“这是这辈子疼得最厉害的头痛”,像被锤子砸了一样;
- 喷射状呕吐:不是普通的恶心吐,而是突然喷出来的呕吐,因为颅内压力急剧升高;
- 意识不清:30%的患者送到医院时已经昏迷,叫不醒;
- 血压明显升高:收缩压常常超过180mmHg,自己能感觉到头晕、头胀。
脑梗死的典型表现:
- 症状慢慢加重:70%患者的症状不是一下子全出来,而是在几小时内越来越严重,比如一开始手脚有点麻,后来慢慢不能动;
- 局部神经问题:比如看东西只能看到一边(偏盲)、说话说不清楚(失语),或者走路往一边歪;
- 安静时发病:60%以上发生在睡觉的时候,比如早上醒来发现手脚不能动了;
- 血压轻度升高:大多在140-170mmHg之间,不会像脑出血那样突然飙得很高。
做什么检查能确诊?
- 头颅CT检查:是区分两种病最常用的方法。脑出血在CT上会显示白色的高亮区域(高密度影);脑梗死在发病6小时内可能看起来和正常脑组织差不多(等密度),24小时后会出现灰色的阴影(低密度影)。
- 头颅MRI检查:比CT更敏感。DWI序列发病15分钟就能看到脑梗死的高亮信号;SWI序列能查到微量出血,帮着排除脑出血,避免误诊。
治疗方法有什么不同?
脑出血的处理重点:
- 控制血压:把收缩压维持在140-160mmHg,避免血压太高再出血,也不能太低影响脑供血;
- 降低颅内压:比如把床头抬高30度,让血液往下流,或者限制液体输入,减少脑部水肿;
- 手术指征:如果基底节区出血超过30毫升,或者脑室出血导致脑积水,可能需要手术清除血肿。
脑梗死的治疗重点:
- 溶栓时间窗:静脉溶栓要在发病4.5小时内做,越早做效果越好;
- 取栓适应证:如果是大血管闭塞(比如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可以延长到发病24小时内取栓;
- 二级预防:排除出血风险后,24-48小时内可以用阿司匹林(具体要医生判断),预防再次梗死。
康复要怎么做?
2023版《中国卒中康复治疗指南》推荐:
- 运动功能训练:每天集中练3-6小时,比如强制性运动疗法(让患侧肢体多做动作,比如用患手吃饭、穿衣),帮助恢复运动能力;
- 认知康复:用计算机辅助系统练注意力、记忆力,比如玩一些专门的康复游戏;
- 心理支持:定期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估情绪,要是有焦虑、抑郁,必要时用药物干预;
- 营养管理:先做吞咽筛查,看看能不能正常吃饭,然后按个人情况补营养,能经口吃的优先,比如喝营养粉或者软食。
怎么预防?
建议40岁以上的人每年做这些检查:
- 颈动脉超声:看看颈部血管壁有没有增厚,有没有斑块,斑块会不会掉下来堵血管;
- 经颅多普勒:查脑血流的速度和方向,有没有狭窄;
- 动态血压监测:戴个仪器测24小时血压,排除隐藏的高血压(比如平时不高,一激动就高)。
预防可以跟着“ABCDEF”原则来: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戒烟限酒,规律运动,定期做筛查。
总的来说,脑出血和脑梗死虽然都是“脑血管出问题”,但从发病原因到治疗都不一样。早识别“1-2-0”信号,及时送医能大大提高救治效果;而平时做好预防,比如控制“三高”、戒烟限酒、定期检查,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发病风险。记住,脑血管病“防”比“治”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