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就像血管壁上鼓起来的“小气球”,一旦破裂会引发脑出血,严重时危及生命。目前,微创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常用的“拆弹”手段——从大腿根部的股动脉穿刺,把细细的微导管送到颅内动脉瘤位置,精准处理病灶。研究显示,这种技术能覆盖85%以上的患者,尤其适合病变位置深(比如长在脑子深部血管)或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的人。
治疗材料的“进化”
传统弹簧圈栓塞
用铂金材质的弹簧圈填满动脉瘤的“鼓包”,通过物理堵塞阻断瘤内血流,防止动脉瘤继续膨胀。这种方法已应用二十余年,医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新型血流导向装置
密网支架像一层“精细过滤网”,能重塑血管壁结构,引导血流绕开动脉瘤,避免血流冲击瘤体。2023年《神经介入外科杂志》研究显示,用这种装置治疗复杂动脉瘤,完全闭塞(彻底堵好)的概率达92%,比传统方法高20个百分点。材料选择需结合动脉瘤形态、患者凝血功能等因素综合判断。
介入治疗比开颅好在哪儿?
- 创伤小,疼痛轻
介入治疗不用开颅,术后大腿根只有2-3厘米的小伤口。临床数据显示,介入患者的疼痛评分比开颅手术低60%,止痛药使用量减少75%。 - 恢复快,早回归生活
介入患者平均住院5-7天,比开颅手术缩短一半以上时间。日本国立循环器病研究中心跟踪发现,介入治疗的患者3个月内恢复工作的比例,比开颅手术的高40%。 - 并发症少,更安全
综合多项研究结果,介入治疗后出现脑积水、癫痫等并发症的概率,仅为开颅手术的1/3;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如记忆力下降、反应变慢)的风险下降更明显。
哪些人更适合介入治疗?
符合以下情况的患者,通常更适合介入治疗:
- 像“小囊”一样的动脉瘤(囊状动脉瘤),直径不到10毫米;
- 病变位置深(如基底动脉分叉处);
-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
- 动脉瘤复发或术后残留(之前治疗过没完全好);
- 动脉瘤的“脖子”(瘤颈)宽度与附着血管(载瘤动脉)宽度比例超过1:1.5。
术后护理要注意这些事
急性期(术后0-48小时):重点防风险
- 穿刺部位护理:大腿根的穿刺点需加压包扎6小时,手术侧腿尽量制动4小时,还要经常摸足背动脉的搏动(判断下肢血供)。
- 控制血压:收缩压维持在110-140毫米汞柱之间,避免血压波动超过20毫米汞柱(如突然从120升到140以上,或降到100以下)。
- 观察神经功能:每小时评估一次意识状态(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若出现头痛加重、意识模糊,要警惕脑血管痉挛。
- 抗凝管理:是否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需根据植入材料类型(如弹簧圈或密网支架)决定,遵循医生安排。
长期随访:别忘定期复查
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需做脑血管造影复查,确认动脉瘤是否复发或未完全闭塞。2022年欧洲卒中指南建议,植入密网支架的患者,抗血小板治疗需延长至术后6个月,并定期监测血小板聚集功能。
总的来说,血管内介入治疗是脑动脉瘤的“微创拆弹”好方法,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但具体治疗方案需医生根据动脉瘤形态、患者身体状况综合判断。患者要做的是:治疗前与医生充分沟通,术后严格遵医嘱护理,定期复查——这样才能最大程度降低“炸弹”复发风险,早日恢复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