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换季的时候,医院门诊里因为咳嗽来就诊的人总会明显变多。这其实和气温波动关系很大——研究显示,当气温波动超过5℃时,呼吸道黏膜的保护屏障功能会下降,这就是咳嗽高发的主要原因。其实咳嗽本身是呼吸道的“自我清洁”机制:不管是干咳,还是咳出痰,都是通过物理震动把呼吸道里的异物或分泌物排出来。普通病毒性咳嗽一般7-10天就能自己好,但如果咳嗽持续超过3周,或者还伴随高热,就得警惕是不是出现了继发感染。
根据全球最新的咳嗽诊疗指南,咳嗽主要分为三大类:
感染性咳嗽:是最常见的类型,尤其是流感季节更容易发作,通常会伴随发热、咽痛等症状;
过敏性咳嗽:雾霾天气里发病率明显上升,往往还会有鼻痒、眼睑浮肿的表现;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和现代人常久坐的生活方式有关,最近几年发病率一直在上升。
我们可以通过痰液的颜色初步判断咳嗽的原因:黄色脓痰可能提示细菌感染,白色泡沫痰多见于过敏性咳嗽,透明黏液痰常和病毒感染有关。不过要注意,光靠症状判断的准确率还不到60%,如果出现持续高热或者咳血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去医院。
应对咳嗽时,不同情况有不同的注意点:如果医生确认是细菌感染,需要遵医嘱使用抗菌药物,就算症状缓解了也要完成完整疗程,要是用了3天没改善,一定要回医院调整方案;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咳嗽,抗病毒药物要在发病早期使用,还有一些传统疗法确实有帮助——比如喝蜂蜜水对缓解夜间咳嗽效果不错,甚至比部分止咳药还好;用加入薄荷醇的蒸汽吸入能改善支气管通气;按压列缺穴可以促进肺部血液循环。
特殊人群的咳嗽更要特别注意:
孕妇群体:别用含特定成分的复方止咳制剂,推荐选择雾化吸入治疗;
老年群体:要警惕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尽量用单一成分的止咳药;
健身人群:如果剧烈运动后出现咳嗽,要排查气道高反应性的可能。
饮食调理也能帮上忙:梨汤加川贝的止咳效果已经被证实,但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控制糖分摄入;研究还发现,多吃深海鱼类能降低呼吸道感染的风险,这和鱼里的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有关。
出现这些情况一定要及时就诊:高热持续不退、呼吸频率明显变快、咳嗽时伴随胸痛、咯血量异常;长期吸烟者如果声音嘶哑持续超过2周,建议做胸部影像学检查;40岁以上的人群,定期做低剂量螺旋CT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肺部病变。
咳嗽虽然是常见的症状,但背后可能藏着不同的原因,我们既要学会初步判断和日常调理,也要警惕危险信号。平时注意关注气温变化、调整生活习惯,特殊人群做好防护,才能更好地守护呼吸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