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虽对高温敏感,但用高温消毒得讲科学,不能随便用在人身上。实验室研究发现,56℃下持续30分钟能破坏病毒的结构蛋白,但这个条件只适合给物体表面消毒——我们人体的体温一直稳定在36-37℃左右,想靠捂汗、蒸桑拿之类的方法升高体温来杀病毒,根本达不到效果,还可能让身体出现热应激,比如头晕、心慌、脱水。居家用高温消毒要注意:耐高温的餐具可以用沸水(100℃)煮15分钟;衣服、被子之类的织物,用烘干机60℃烘30分钟也能消毒。另外,中央空调没有消毒功能,别总开着暖气不通风,反而会让室内空气不流通,增加病毒传播风险。
75%的乙醇能破坏病毒的包膜(也就是包裹病毒的外层结构),但得让乙醇在表面停留30秒以上才有效。用酒精消毒手的时候,要按七步洗手法来:挤大概一元硬币大小的量(约3ml),均匀涂在手上,从手心到手背、指缝都要揉到,一直揉到自然干,得持续20秒以上。用酒精还有几个要注意的点:别往易燃的东西(比如窗帘、打火机、厨房燃气灶)上喷,容易着火;给手机、电脑这些电子设备消毒,用酒精湿巾顺着一个方向擦就行,别来回蹭,避免进水;如果皮肤本来就有破损或者干得掉皮,用完酒精记得涂保湿霜,不然会更干。另外要提醒的是,乙醇浓度不是越高越好——像95%的高浓度酒精,会让病毒表面的蛋白快速凝固,反而像给病毒套了层“保护壳”,杀不死里面的病毒,所以75%的浓度才是刚好的。
不少人听说大蒜能抗病毒,其实得辩证看——大蒜里的大蒜素在实验室体外实验中能抑制病毒,但要达到这个效果,人每天得吃200克以上的新鲜大蒜(差不多半斤),这显然不现实:吃这么多会刺激肠胃,比如胃痛、拉肚子,而且大蒜的挥发性气味会让人有口气,影响日常社交。营养学上更建议大家吃均衡的膳食,比单吃某一种食物管用:每天吃5种不同颜色的蔬菜和水果(比如红的西红柿、绿的菠菜、黄的橙子),蛋白质要选植物蛋白(比如黄豆、豆腐、坚果)和优质动物蛋白(比如鱼、鸡蛋、瘦肉)搭配着来。另外,维生素D(每天600IU)和锌(男性每天12.5mg)对维持免疫系统的稳定很有帮助,可以吃点深海鱼、鸡蛋,或者遵医嘱补充。
要做好防护,得用“组合拳”,这几点都要做到:1. 戴对口罩:选符合GB19083-2011标准的医用防护口罩(比如N95口罩),去人多的地方比如商场、医院、地铁,建议每4小时换一次。戴的时候要捏紧鼻夹,让口罩贴紧脸颊和下巴,别留缝隙——如果漏风,口罩就白戴了。2. 手要洗对:用流动水洗手得用七步洗手法(内、外、夹、弓、大、立、腕),每个部位都要搓到,总共搓够20秒以上(差不多唱一遍《生日快乐歌》的时间)。出门没水的时候,用含乙醇的免洗洗手液,挤够量,揉到全手都沾到,等手完全干了再摸手机、钥匙或者门把手。3. 环境要通风:不管冬天夏天,每天都要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通风能把室内的病毒吹出去,比闷着强。开中央空调的话,可以配个加湿器,把室内湿度保持在40%-60%,这个湿度能让病毒的气溶胶(就是空气中的小颗粒)沉降得快一点,降低传播风险。4. 行为要注意:咳嗽或者打喷嚏时,赶紧用手肘内侧挡着嘴和鼻子,别用手直接捂——手会摸到其他东西,容易把病毒带出去。摸了外卖、快递、超市购物袋这些外来物品后,要赶紧洗手,外包装最好集中放在门口的垃圾桶里,别拿到客厅或者卧室。
还有几个常见的防护误区,得赶紧纠正:1. 别过度消毒:有些人家里每天喷好几次酒精,连地板、墙面都喷,其实完全没必要——过度消毒不仅浪费钱,还会刺激呼吸道,比如鼻子痒、喉咙干、咳嗽。重点消毒经常摸的地方就行,比如门把手、开关、遥控器、手机、键盘,每天消2-3次就行。2. 别用醋酸蒸熏:有人觉得用醋蒸房子能消毒,其实没有明确的科学证据支持这个方法,而且高浓度的醋酸蒸汽会损伤呼吸道的纤毛(就是呼吸道里帮助排细菌和病毒的“小刷子”),反而让呼吸道更脆弱。想改善室内空气,不如多开窗通风。3. 别信“饮食杀毒”:有人说喝高度白酒能杀体内的病毒,这完全是误区——白酒喝到肚子里,乙醇浓度会被稀释,根本达不到杀毒的效果,反而可能酒精中毒,伤肝伤胃;还有人吃很多辣椒想“杀菌”,其实辣椒素只会刺激肠胃,吃太多会胃痛、拉肚子,对杀毒没帮助。还是要保持饮食均衡,多吃蔬果、蛋白质,比乱吃东西管用。
总的来说,对抗新冠病毒,科学防护才是关键——既要用对消毒方法(比如高温煮餐具、75%酒精擦手),也要避开误区(比如过度消毒、吃大蒜过量、喝白酒),再配合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注意咳嗽礼仪这些好习惯,才能真正降低感染风险,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