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肺部没法正常进行气体交换、出现急性衰竭时,机械通气设备能通过有创或无创的气道支持,帮患者维持生命,是很重要的急救手段。现在的呼吸机有压力控制、容量控制等十几种通气模式,能根据患者肺部的弹性(顺应性)变化,动态调整参数。临床数据发现,用小潮气量(每公斤体重6毫升)加适当的呼气末正压(PEEP)这种“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能让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死亡率下降约20%——这种方案能避免肺泡过度胀大或塌陷,从而减少呼吸机带来的肺损伤。
医生决定用机械通气,主要看三个核心指标:血氧饱和度持续低于90%、动脉血里的二氧化碳分压超过50毫米汞柱、呼吸频率超过每分钟35次。但要明确,机械通气只是“替代”肺部工作,不是治病根——比如肺纤维化这类肺部结构已经破坏的患者,用机械通气的效果有限。临床发现,这类患者用机械通气后,往往还是没法改善氧气供应,还可能更快变成“依赖呼吸机”的状态。
体外膜肺氧合(ECMO)是心肺替代的“终极手段”,能通过体外循环技术,帮血液完成氧气交换和全身灌注。最新研究显示,要是患者的心肺功能能恢复(可逆性衰竭),用ECMO能把生存率提高到65%左右。但ECMO不是随便用的,主要用于心脏手术后的心源性休克、暴发性心肌炎、急性肺栓塞这类情况。要注意的是,ECMO治疗时,30%的患者会有出血风险,而且每多用1天,院内感染的概率就增加4%。所以医生要综合看患者的基础病和器官功能,再决定要不要用。
用机械通气时,最要防的并发症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数据显示,用呼吸机超过48小时后,每天得VAP的概率会增加1%-3%。之所以会得VAP,和气道屏障被破坏、喉咙下的分泌物吸进肺里、没法正常排痰等有关。预防VAP得从多方面入手:比如每天试试让患者自己呼吸,评估能不能脱机;床头抬高30-45度;持续吸走喉咙下的分泌物;按规范换呼吸机管路;还有严格洗手、无菌操作。有三甲医院用了“集束化护理”(一套综合护理方法),把VAP的发生率从每千个机械通气日12.7例,降到了3.2例。
现在重症医学发展,还出现了呼吸支持技术的联合用——比如针对严重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用“ECMO+呼吸机”的联合模式,能把潮气量降到每公斤体重4毫升的“超保护”水平。但联合用的时候,抗凝治疗得特别精准——既要防ECMO的膜肺长血栓,又要避免脑出血这类严重问题。临床发现,用ECMO的患者如果早期做康复,脱机成功的概率能提高40%,认知功能障碍的概率也会降低58%。
对患者家属来说,得先搞懂机械通气的“本质”,记住三个重点:第一,机械通气是“救命的支持手段”,不是治病因的;第二,要是没法脱机,往往是原发病没控制好;第三,长期依赖呼吸机的患者,得让专业医生评估能不能做肺康复。建议家属每天和医生沟通时,多问这几个问题:感染控制得怎么样?器官功能有没有好转?康复计划有没有调整?医生做决策得看动态的监测结果——比如某次血氧下降,可能只是痰液堵了,也可能是病情恶化,得结合多个指标一起判断。
现在重症监护体系越来越完善,呼吸支持技术用得更精准了——不管是调呼吸机参数,还是什么时候启动ECMO,都得根据研究证据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要是大家能建立科学的认知,就能更理性理解重症救治的复杂;医生也得在技术应用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平衡,既要用技术帮患者渡过难关,也要关注患者和家属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