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后总觉得上颚干干的、疼得像有小刺扎,这是很多人都遇到过的情况,背后其实和感冒引发的几个身体变化有关——感冒病毒侵犯上呼吸道后,鼻腔黏膜会充血肿起来,导致鼻窦里的分泌物排不出去,窦内压力越来越大,刺激周围神经;同时鼻塞会让人不自觉张着嘴呼吸,口腔黏膜长时间暴露在干燥空气中,水分快速蒸发,甚至出现细小裂纹,里面的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就会产生灼痛感。
症状缓解:从基础护理到针对性方法
缓解上颚干痛可以分步骤来:首先试试“三温疗法”——每天用37-40℃的温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每个鼻腔冲够量),喝50-60℃的蜂蜜水保持黏膜湿润,房间温度控制在22-25℃,这样能减少黏膜干燥和刺激。如果痛得厉害,用含薄荷脑的局部黏膜保护剂,涂在患处会有清凉感,能减轻灼痛;含锌含片也有助于口腔黏膜的修复,加快裂纹愈合。
感冒用药:选对比“贵”更重要
用感冒药要记住“对症选药”:如果主要症状是鼻塞,选含伪麻黄碱的复方感冒药;如果发热很明显,选对乙酰氨基酚的单方药就行。特别要注意,不要同时吃两种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比如有些复方感冒药里已经有对乙酰氨基酚,再单独吃退烧药,容易超过安全量,伤肝。
很多人看不懂感冒药的名字,其实名字里藏着“小秘密”:“复方”表示药里有两种以上有效成分,针对多种症状;“缓释”是用特殊包衣技术,药效能持续8-12小时,不用老吃药;“精制”一般是去掉了容易引起过敏的大分子物质,更安全。比如有些感冒药的配方升级:第一代只有解热镇痛成分,第二代加了抗组胺药(缓解打喷嚏、流鼻涕),第三代又加了维生素C,这样的命名既体现研发过程,也方便大家选药。
科学用药的三个“必修课”
不管用什么感冒药,都要记住三个原则:第一,查成分——拿说明书对照,看看有没有和其他药重复的成分,避免重复用药;第二,看时机——解热镇痛药要等体温超过38.5℃再用,不用一发烧就吃;抗组胺药建议睡前吃,减少嗜睡对白天的影响;第三,选剂型——缓释片不能掰开吃,不然会一下子释放太多药;颗粒剂要用60℃以下的水冲,不然有效成分会被破坏。
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如果出现以下“危险信号”,一定要立刻就诊:持续性剧烈头痛,还伴着脖子发硬;呼吸困难,喉咙里有喘鸣音;意识模糊,分不清自己在哪里或身边的人是谁。如果症状超过10天还没好,或者体温超过39℃持续24小时以上,要去查C反应蛋白和鼻窦CT,排除急性鼻窦炎等并发症。
避开用药的“坑”
很多人用药有误区:比如觉得“复方”就是“更强效”,其实“复方”只是成分多,针对更多症状,不是效果更好;还有人觉得“天然成分”就“绝对安全”,其实中药注射剂也有一定的严重不良反应风险,不是完全没有副作用。建议大家用“三查三核”的方法保证安全:查成分禁忌(有没有自己不能用的成分)、查相互作用(和其他药一起用会不会有害)、查贮存条件(比如要不要放冰箱);核对适应证(是不是治自己的症状)、核对用法(比如是吞服还是冲服)、核对有效期(有没有过期)。
感冒后的上颚干痛虽然让人难受,但通过基础护理、合理用药大多能缓解。不过要记住,自我药疗的前提是明确是普通感冒,如果症状持续超过预期,或者出现危险信号,一定要及时找医生。平时多学一点合理用药的知识,既能缓解症状,又能避免不必要的风险,让感冒好得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