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湿滑路面走路时,突然扭到脚踝是很常见的情况,往往一下子就出现剧烈疼痛和肿胀。其实,踝关节扭伤在运动医学门诊里占比很高,能达到40%以上,大多是韧带被过度牵拉导致的软组织损伤。学会规范处理,对恢复效果至关重要。
急性期:前72小时先控制炎症
扭伤后的头3天是控制炎症的关键窗口,这时候要重点做好4件事:
立刻停下,别再用力:马上停止走路、站立等负重活动,避免本来没破的韧带再被扯伤——有研究发现,扭伤后继续活动会让韧带微撕裂的风险增加70%。
适量动一动,别完全不动:不是要彻底歇着,而是在自己能忍受的疼痛范围内,轻轻活动脚踝(比如慢慢转一转),维持关节的“位置感”,比完全不动恢复得更好。
冰敷要正确:每2小时冰敷15分钟,记得用毛巾或纱布隔着皮肤,别直接贴冰块,避免冻伤;不用纠结具体温度,感觉皮肤稍微凉一点就行。
把脚抬高消肿:坐下或躺着时,把受伤的脚垫高15-30度(比心脏位置高),这样能促进血液和液体流回去,减少肿胀。
亚急性期:72小时到2周,促进组织修复
等肿胀慢慢消了(一般3天后),重点是帮受伤的组织修复:
加压包扎:用弹力绷带从脚腕往小腿方向缠,远端(靠近脚趾那头)的压力比近端(靠近膝盖那头)稍大一点,维持合适的松紧度——既不要太松没效果,也别太紧勒得慌,主要是帮助淋巴液回流,减轻肿胀。
外用活血产品的注意:如果要用外用的活血产品,得等伤后24小时再用,而且别碰到破了的皮肤。
找专业做理疗:可以找康复治疗师做超声波治疗,帮助调节炎症,具体怎么操作交给专业人员就行,不用自己瞎试。
功能恢复:慢慢练回脚踝的力量和灵活度
等疼痛和肿胀明显减轻后,要循序渐进练功能,避免以后再扭伤:
练脚趾力量:每天用脚趾抓毛巾,做3组,每组10次——通过小肌肉的活动,改善关节对位置的感知(比如“知道自己的脚现在歪没歪”)。
练脚踝灵活度:在不痛的范围内,做“勾脚(背伸)”“绷脚(跖屈)”的踝泵运动,或者用脚趾在空中画26个英文字母(比如从A到Z慢慢画),坚持2-4周,能慢慢找回脚踝的灵活性。
练平衡和稳定性:单脚站在平衡垫上(没平衡垫的话,站在稍软的地面也可以),一开始每次30秒,每天3组;慢慢过渡到“动态平衡”——比如站着的时候轻轻晃一晃身体,或者闭眼站一会儿,这样能降低再扭伤的风险。
这些情况一定要赶紧去医院
如果出现下面这些信号,别拖着,马上找医生:
- 肿胀一直加重,或者48小时都没消,还长了越来越多的青紫色瘀斑;
- 安静躺着的时候都很疼,用数字评分(0分不疼、10分最疼)能到6分以上;
- 摸脚腕的时候感觉“不稳”——比如别人轻轻往前拉你的脚腕,或者转动脚时,你感觉疼得厉害,甚至有“松动”的感觉;
- 脚麻、没知觉,或者脚趾头凉、颜色变紫/变白(比如本来红润的脚趾头突然变青)。
到医院后,拍X线或MRI能看清有没有骨折、韧带完全断了之类需要手术的情况。临床数据显示,规范做康复的人里,85%能在6周内恢复日常活动(比如走路、爬楼梯)。
平时怎么预防?别等扭了再后悔
与其扭了再治,不如提前预防:
- 每周做3次脚踝周围的肌力训练:比如踮脚(用脚尖站着再放下)、勾脚(把脚尖往上勾,对抗手的阻力),每次10-15个,做3组;
- 选对鞋子:穿支撑性好的鞋子(比如鞋底硬一点、鞋帮能裹住脚腕的),别穿太滑或太松的鞋;
- 中老年人可以戴护踝:如果平时容易崴脚,或者脚踝力量弱,戴个护踝支具能增加稳定性。
有科学数据证明,这样系统预防能降低60%的复发风险——毕竟,再扭一次可比第一次难恢复多了。
总的来说,脚踝扭伤并不可怕,关键是“分阶段处理”:急性期先控炎症,亚急性期促修复,后期慢慢练功能;出现危险信号及时找医生,平时做好预防。大部分人只要规范做,6周内就能恢复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