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袖是肩膀里的一组肌肉(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主要负责稳定肩关节。一旦受伤,会出现肩膀痛、活动受限的情况——据统计,40岁以上人群中约20%有不同程度的肩袖退行性改变,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肩部问题。
肩袖为啥会受伤?三大常见原因
- 急性外伤
肩膀突然受外力冲击是常见诱因,比如摔倒时用手撑地,冲击力能达到体重的3倍,很容易扯到肩袖;职业运动员、体力劳动者这类经常用肩的人,受伤风险比普通人高很多。 - 长期重复用肩
长期做同一组肩部动作,会慢慢积累肌腱的微小损伤。比如游泳运动员一年划水超10万次,羽毛球选手反手击球时肩膀要转160度,这些重复动作会让肌腱“过度劳累”,时间长了就可能拉伤或撕裂。 - 年龄大了“老化”
45岁以后,肩袖组织会慢慢失去弹性,里面的胶原纤维也会变性(就像橡皮筋用久了变脆)。有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约30%会有肩袖撕裂,这也是很多老人睡梦中突然肩膀痛的常见原因。
肩袖损伤怎么治?阶梯式方案看这里
急性期先“稳住”肩膀
刚受伤时要遵循“PRICE”原则——保护(别再碰伤肩膀)、休息(尽量少动)、冰敷(缓解肿痛)、加压(用绷带或护具裹紧)、抬高(把胳膊抬到比心脏高的位置)。冰敷时要垫毛巾,别直接贴皮肤,每次不超过15分钟,避免冻伤。
先试保守治疗,大部分人能缓解
药物止痛:非甾体抗炎药(比如布洛芬、双氯芬酸)要在医生指导下用,搭配外用消炎药膏,止痛效果能好40%左右;有胃病的人要特别注意,别自己乱用药。
在家能做的康复训练:
- 钟摆运动:身体向前弯60度,受伤的胳膊自然下垂,在疼痛耐受范围内画圈(像钟摆一样),每天3组,每组10次;
- 墙面爬行:面对墙,用手指沿墙面慢慢往上“爬”,直到肩膀有点酸,练肩关节活动度;
- 弹力带抗阻:用弹力带做“拉”的动作(比如双手拉弹力带向两侧展开),每周3次,每次15分钟,强化肩袖肌肉。
专业物理治疗:聚焦式冲击波对慢性肩袖损伤有效率约78%,但得去有资质的康复机构做,别随便尝试。
保守无效?考虑手术
如果保守治疗6个月没效果,或者出现肩膀越来越没力气、肌肉明显变瘦(比如三角肌变小),就得考虑手术了。现在常用第四代关节镜微创手术,只需要0.5厘米的小切口就能修复,加上新型生物材料,术后复发率不到12%,恢复也比较快。
术后康复别着急,分阶段来
- 术后0-6周:以被动活动为主(比如家人帮你慢慢抬胳膊),必须戴肩关节固定带;平时可以捏握力球练手劲,别用力动肩膀。
- 术后6-12周:慢慢过渡到主动活动(自己抬胳膊),用弹力带做渐进抗阻训练,强化肩袖肌力。
- 术后12周后:可以恢复功能性运动,比如蛙泳(对肩膀冲击小),别做自由泳(过度外展肩膀)这类动作。
警示信号!赶紧复诊:如果一直晚上肩膀痛、抬胳膊超不过90度(平举位置),或者三角肌(肩膀外侧肌肉)变瘦了,可能是问题加重,得赶紧去医院。
做好4点,预防肩袖再受伤
- 运动前热身:每次运动前做10分钟动态热身(比如手臂绕圈、扩胸),重点激活肩袖肌肉,别直接开始剧烈运动。
- 调整姿势:用手机、电脑时调整高度,保持平视,别低头或抬太高,减少肩膀负担。
- 练肩袖肌力:每周2次肩袖强化训练,比如YTWL字母操——做“Y”“T”“W”“L”这几个动作,每个保持5秒,简单有效。
- 保暖+补维D:换季时注意肩膀保暖,室内外温差超7℃时用加压护具;适当补维生素D(比如吃深海鱼、鸡蛋,或遵医嘱补剂),有助于肌腱修复。
肩袖损伤是常见的肩部问题,但只要早发现、规范治疗,再加上科学的康复和预防,大部分人都能恢复正常生活。平时多注意肩膀的使用习惯,别让小问题变成大麻烦——毕竟,肩膀“稳”了,生活才更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