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喉咙总像塞了团干棉花,或是有火烧似的难受,而且持续好长时间,可能得留意——咽喉黏膜可能发生了病理性改变,这种情况常见于“萎缩性咽炎”。就像皮肤老化会缺水变干,萎缩性咽炎会让咽喉黏膜失去弹性,连分泌黏液的功能都跟着下降。
典型表现:喉咙发出的“干燥信号”
1. 总觉得喉咙里有“东西”
很多患者说喉咙里有说不清楚位置的异物感,安静的时候(比如坐着发呆、睡前)更明显,还会伴随干痒、灼热,甚至像被针扎一样疼,有人形容像含了薄荷糖一直刺激着。吞东西时这种难受可能加重,但吃了东西也不会缓解。
2. 早上咳出颗粒状“分泌物”
晨起咳出来的分泌物是关键特征——可能是颗粒状的,严重时还有黄褐色痂皮。这些不是食物残渣,是黏膜干燥后,纤维蛋白和脱落细胞堆积形成的“代谢垃圾”,黏膜越干,这类分泌物越多。
3. 喉镜下的“透明黏膜”
做电子喉镜能看到咽喉黏膜变薄,像半透明的纸,里面的血管都能清晰看到;病变部位常沾着黏糊糊的分泌物,严重时会有痂皮堆积——这种变化和萎缩性鼻炎的黏膜表现有点像。
4. 症状越拖越重
一开始只是喉咙干,随着腺体萎缩加重,会逐渐出现异物感、灼热感,甚至忍不住干咳。天气干燥时(比如秋冬)症状更明显,而且不会自行缓解。
为什么会得?喉咙的“黏液工厂”罢工了
咽喉黏膜里有个“黏液小工厂”——杯状细胞,专门分泌黏液保持喉咙湿润。如果杯状细胞变少,黏液分泌不足,喉咙就会干得像沙漠;再加上黏膜下的腺体萎缩,连对抗病菌的免疫球蛋白A都减少了,所以这类患者特别容易感冒、喉咙发炎。
怎么确诊?先排除其他问题
要确诊萎缩性咽炎,得看两个关键: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再加上喉镜检查结果。但需先排除以下常见问题:
- 胃食管反流:胃酸反上来烧喉咙,也会干、疼;
- 鼻后滴漏:鼻子里的分泌物流到喉咙,总觉得有东西;
- 咽喉肿瘤:早期可能有异物感,需靠检查排除;
- 精神因素:压力大时总觉得喉咙有东西,但检查无异常。
另外要和“干燥综合征”区分开——干燥综合征不只是喉咙干,还会口干、眼干,是全身的问题。如果早上能咳出痂皮,对诊断有提示作用,但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怎么管?从“加湿”到“护黏膜”
1. 给环境“加湿气”
家里或办公室用加湿器,把湿度维持在50%-60%(冬天开暖气、夏天开空调时更重要);也可以养水培植物(比如绿萝、富贵竹)自然加湿;睡前戴保湿口罩,减少用嘴呼吸带走的水分。
2. 局部护理:让黏膜“喝饱水”
用生理盐水做雾化(每天2-3次,每次15分钟),能直接滋润黏膜;含点带薄荷的润喉糖(非药物),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干痒;吃饭前用温盐水漱口,能冲掉附着的痂皮,避免进食时不适。
3. 生活习惯:少刺激,多滋润
老师、客服等长期用嗓人群,尽量用扩音器,别扯着嗓子喊;平时多吃银耳、百合、梨等润燥食材,每天喝够2000ml水(约4瓶矿泉水);烟酒、辛辣、过咸的食物别碰,避免刺激黏膜加重干燥。
长期要注意什么?
萎缩性咽炎是慢性进展性疾病,需长期管理:
- 每6-12个月做一次喉镜复查,监测黏膜变化;
- 若突然出现喉咙疼、发烧、咳脓痰,可能是急性感染,需及时就医;
- 现在有新型黏膜保护剂可缓解症状,但需医生评估后使用,别自行尝试。
总的来说,萎缩性咽炎像喉咙的“沙漠化”,但只要早关注、早调整,就能让黏膜慢慢“回潮”。关键是要坚持长期管理——毕竟喉咙的湿润,靠的是日常每一点小习惯的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