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的血管(冠状动脉)就像给心脏供能的“生命水管”——如果血管壁上慢慢沉积粥样硬化斑块,血管会变窄、弹性变差,这就是冠心病的本质:心脏长期供血不足的慢性毛病。而心梗是冠心病最危险的“急性爆发”:斑块突然破裂,形成血栓把血管完全堵死,心脏细胞瞬间缺血坏死,堪称“心脏的紧急事故”。
冠心病的几种表现类型
冠心病不是“单一症状”,不同人会有不同表现,主要分6种情况:
- 稳定型心绞痛:平时没事,一旦累着、激动或吃得太饱,胸口就像被压了块石头,闷疼或压榨感,休息几分钟或含点硝酸酯类药就能缓解——这是最常见的“慢性冠心病”。
 - 变异型心绞痛:专门“挑凌晨”发作——睡觉的时候突然胸口疼,不是因为累,而是冠状动脉痉挛(血管突然收缩)了,一般含药或保暖后能缓解。
 -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最“隐蔽”——没有任何胸口疼或闷的感觉,但做心电图能查到心肌供血不足,常见于糖尿病患者(神经受损)或老年人。
 - 急性心肌梗塞:冠心病的“致命爆发”——胸口持续疼超过20分钟,含硝酸甘油也没用,还会伴随出冷汗、恶心、心跳乱,甚至喘不上气,必须立刻送医院。
 - 缺血性心肌病:长期“饿”着心脏的结果——血管窄了好几年,心脏慢慢变大、心肌变弱,最后出现心衰(比如躺不下、腿肿、喘气费劲)。
 - 猝死型冠心病:最突然——没有预兆地心脏骤停,要是没及时做心肺复苏,几分钟内就会危及生命。
 
怎么快速识别心梗?
心梗的典型信号其实很好记,但要警惕特殊人群的“不典型症状”:
- 核心信号:胸痛“不一样”:胸口像被重物压榨、闷胀,甚至“疼到骨子里”,持续超过20分钟不缓解;疼感可能放射到左肩、下巴、后背,有的人会觉得“嗓子发紧”或“胳膊酸”。
 - 伴随症状:身体在“报警”:出冷汗(衣服湿透那种)、脸色苍白像“纸人”、恶心呕吐(像晕车),有的人大汗淋漓到连手机都拿不住。
 - 心脏“乱了”或“瘫了”:可能觉得心跳突然变快(“咚咚跳得慌”)、变慢(“心里发沉”),或“漏跳”(早搏);严重时会昏迷,甚至摸不到脉搏(室颤)。
 - 心衰征兆:心脏“扛不住了”:躺不下,只能坐着喘气(端坐呼吸),咳嗽带出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这说明心脏已经无法泵血,随时有生命危险。
 
还要注意两类“易忽视人群”:糖尿病患者因为神经受损,可能只觉得“浑身没力气”“肚子胀”或“肩膀酸”;老年人可能不疼,反而表现为“突然喘不上气”“头晕”甚至“晕厥”,很容易被当成“感冒”或“胃病”。
防住冠心病和心梗,分“三级防线”
要降低心梗风险,关键是“早防、早治、早救”,也就是医生说的“三级防控”:
一级预防:没病的时候“防发病”
- 盯紧三个指标:每年查血压(目标<140/90mmHg)、空腹血糖(<6.1mmol/L)、血脂(坏胆固醇LDL-C<2.6mmol/L)——这些指标高了,会加速斑块形成,像“虫子啃水管”一样破坏血管。
 - 吃对饭:推荐地中海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燕麦、糙米)、深海鱼(三文鱼、金枪鱼),少吃红肉(猪肉、牛肉)、油炸食品和甜饮料;每天盐不超过5克(大概一啤酒盖的量),避免“隐形盐”(咸菜、酱油、加工肉)。
 - 动起来:每周坚持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打太极拳),每次30分钟——运动时心跳保持在“最大心率的60%-70%”(最大心率≈220-年龄,比如50岁的人,心跳保持在102-119次/分钟),既能锻炼心脏,又不会太累。
 - 戒断坏习惯:戒烟(包括二手烟,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限酒(男性每天白酒不超过1两,女性不超过半两),熬夜会升高血压和血糖,尽量23点前睡觉。
 
二级预防:有冠心病了“防进展”
如果已经确诊冠心病(比如心绞痛、支架术后),必须靠药物“稳住”斑块,避免破裂:
- 抗血小板:在医生指导下吃阿司匹林等药物——能防止血小板“扎堆”形成血栓,堵住破裂的斑块。
 - 降血脂:他汀类药物是“斑块的天敌”——能稳定斑块、缩小斑块,但要定期查肝功能(每3-6个月一次),避免肝损伤。
 - 控血压血糖:高血压患者选“长效降压药”(每天吃1次,药效管24小时),不用经常调药;糖尿病患者要把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空腹<7mmol/L,餐后2小时<10mmol/L),避免损伤血管。
 
三级预防:发作时“防猝死”
一旦出现胸痛、胸闷等疑似心梗的症状,记住三个字:停、含、打:
- 停:立刻停止所有活动,坐下或半躺着(背靠枕头,上半身抬起来)——别乱动,运动会增加心脏耗氧,加重缺血。
 - 含:舌下含服1片硝酸甘油(如果有冠心病史),每5分钟可以再含1次,但最多含3次——如果含完还是疼,说明可能是心梗,别再含了。
 - 打:如果胸痛超过5分钟不缓解,立刻打120!别等“再忍忍”,别自己开车去医院——心梗发作时,每延迟1分钟,就有更多心肌细胞坏死,早到医院做支架或溶栓,就能多救回一些“活心肌”。
 
40岁以上,每年要做这些心脏检查
心脏的问题“早查早治”最关键,建议40岁以上(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或家族史的人)每年做一次“心脏体检套餐”:
- 颈动脉超声:查脖子上的颈动脉有没有斑块——颈动脉是“全身血管的窗口”,如果颈动脉有斑块,心脏血管大概率也有问题。
 -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无创检查,能看清心脏血管有没有狭窄、斑块多大——如果狭窄超过70%,可能需要做支架或搭桥。
 - 动态心电图(Holter):戴个小盒子24小时监测心跳——能抓住“偶尔发作”的心绞痛或无症状缺血(比如“没感觉,但心电图异常”)。
 - 运动负荷试验:在跑步机上跑步或踩自行车,同时测心电图——如果运动时出现胸痛或心电图异常,说明心脏供血不足,要赶紧进一步检查。
 - 抽血查标志物:比如肌钙蛋白(心肌坏死的“金标准”,心梗发作3小时后会升高)、脑钠肽(BNP,判断有没有心衰)。
 
最后提醒两个“隐藏风险”:寒冷和情绪——冬天血管会收缩50%以上,早上6-10点是心梗高发期,建议晨练改到10点以后,出门戴帽子、围脖;生气、激动、压力大时,交感神经兴奋会让血压骤升、斑块破裂,心梗风险比平时高5倍,遇到事别急,先深呼吸30秒。
冠心病是心脏血管的“慢性老化”,心梗是它的“急性爆炸”,两者其实是“同一种病的不同阶段”。不管是没病的人还是有冠心病的人,只要管好血压、血糖、血脂,吃对饭、动起来,出现胸痛立刻就医,就能把心梗的风险降到最低。心脏是我们的“生命发动机”,好好保护它,才能好好享受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