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硬化是长期高血压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源于血管内皮的累积损伤——有研究发现,血压每高10mmHg,血管内皮受伤的风险会增加37%(《循环》杂志2022年的研究)。随着时间推移,血管壁会沉积脂肪、长纤维组织,还会钙化,通常40岁后进展加快。这个过程一开始很“隐蔽”,没有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
血压控制要“精准”
根据最新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合并动脉硬化的高血压患者,家庭自测收缩压(高压)最好维持在120-130mmHg之间。吃药得因人而异:有些药(比如钙通道阻滞剂)能调节血管里的钙离子流动,保护血管内皮;还有ARB类药,降压的同时能减轻炎症。医生会结合你的肾功能、代谢情况等制定方案,有时候需要联合用药,效果更协同。
斑块干预要“稳”
他汀类药能通过抑制一种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发挥多重作用——降低“坏胆固醇”(LDL-C)、减轻炎症,还能让动脉斑块更稳定,不容易破裂。《欧洲心脏杂志》2023年的研究显示,如果把“坏胆固醇”降到1.4mmol/L以下,斑块体积能缩小约21%。高危人群可能需要吃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能降低34%的血栓风险,但得医生评估出血风险才行。
生活方式是“基础”
吃对食物
每天要吃够30克膳食纤维(大概500克新鲜蔬菜水果),盐别超过5克(相当于2000mg钠)。每周吃3次深海鱼(比如三文鱼、鳕鱼),补充Omega-3脂肪酸,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还有个叫DASH的饮食模式,降压效果和单药治疗差不多,值得尝试。
动对身体
运动要遵循FITT原则:每周5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40分钟),强度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70%(最大心率=220-年龄)。每周再加3次阻抗训练(比如弹力带练手臂、腿)。晨练要等血压稳定了再去,运动时要注意监测心率、血压,还有自己累不累。
管好代谢
体重最好控制在BMI20-24.9之间(BMI=体重kg/身高m²),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研究显示,减重5%能让脂肪肝患者的肝脏脂肪减少30%。戒烟后3个月,血管内皮功能能改善15%;限酒(男性每天酒精不超过25g)能降低12%的夜间血压波动风险。
定期监测不能少
每3个月查一次血脂四项、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这些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推荐颈动脉超声加主动脉CTA,能精准看斑块有没有变大。如果出现活动后胸闷、晚上突然呼吸困难这些情况,48小时内要做心电图和心脏彩超。
主动脉硬化的管理需要“综合作战”:既要把血压控在目标范围、用药物稳定斑块,也要调整饮食、坚持运动、管好体重,还要定期监测指标。早干预、早调整,才能延缓病情进展,降低心梗、脑梗等风险,保持血管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