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肠道里住着一群“小居民”——总重量约1.5公斤的微生物群落。它们通过分解食物等代谢活动,帮我们完成消化、免疫等多项生理功能。一旦这些微生物的平衡被打破,就可能引发排气异常、腹胀等消化道问题。研究发现,菌群失衡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影响气体代谢:
菌群失衡为什么会导致排气异常?
- 产气菌“过度活跃”
如果产气类微生物异常增殖,它们分解蛋白质时会产生吲哚、硫化氢等有异味的含硫气体;分解糖类时则会释放甲烷、氢气等惰性气体——而且产气量多少,和吃进去的食物类型直接相关。 - 肠道“保护屏障”被破坏
有害菌会分泌毒素,破坏肠道黏膜表面的黏蛋白层;还会让肠道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变松,导致黏膜免疫系统过度激活,进一步加重肠道功能紊乱。 - 肠道蠕动“乱了节奏”
菌群失衡会影响肠道神经系统的信号传递,让肠道的“移行复合运动”(一种帮助清理肠道的规律性收缩)周期变短,导致气体传输速度和分布紊乱,气体排不出去就会腹胀、排气异常。
哪些因素会打乱菌群平衡?
- 抗生素的影响
广谱抗生素会杀死大量有益菌,导致菌群种类减少;敏感菌被清除后,有害菌会趁机占据空位,而且药物残留还会持续影响菌群的代谢功能。 - 饮食结构不合理
长期吃高脂、少纤维的食物,会促进有害菌增殖;加工食品里的添加剂也会抑制有益菌生长;缺乏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会影响菌群的正常代谢。 - 生理应激
压力大时,体内皮质醇水平上升,会改变肠道的酸碱环境;交感神经兴奋会抑制有益菌活性;睡眠不好还会打乱菌群的昼夜节律,让菌群“作息”混乱。
如何科学调整菌群平衡?
膳食调整:吃对食物养菌群
- 补充益生元:每天吃5-8克低聚果糖或菊粉这类“有益菌的食物”,帮有益菌壮大队伍。
- 优化膳食纤维:每天吃够25-30克全谷物(如燕麦、糙米)和蔬菜,促进肠道蠕动。
- 吃发酵食品:适量吃含活性菌的酸奶、纳豆等,直接补充有益菌。
- 控制易产气食物:豆类、西兰花等十字花科蔬菜易产气,可阶段性少吃,减少产气菌的“原料”。
生活方式:帮菌群“找回节奏”
- 规律运动
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搭配平板支撑等核心训练,改善肠道血液循环;规律运动还能维持菌群的昼夜节律。 - 睡好“菌群觉”
每天睡够7-8小时,睡前1小时少看手机、电脑等蓝光屏幕,维持稳定的生物钟——菌群也需要“按时睡觉”。
益生菌怎么吃才有效?
- 选对菌株:优先选双歧杆菌属与乳杆菌属的联合制剂,这两类菌是肠道常见的有益菌。
- 看活菌数:每天要吃够至少10亿CFU的活菌(CFU是活菌计数单位),才能保证效果。
- 服用时机:饭后30分钟吃,这时胃酸分泌少,活菌更容易活着到达肠道。
- 坚持够疗程:至少连续吃8周再评估效果,短期吃很难让菌群稳定下来。
怎么知道调整有没有用?
建议用“肠道健康日志”动态监测:
- 记录内容:每天吃的食物(包括纤维、蛋白质、脂肪比例)、排气次数和气味(可参照Wessinghage评分)、腹胀程度(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大便形状(参照Bristol分类)。
- 评估指标:4周后看排气症状有没有好转;8周后可查菌群的α多样性指数(反映菌群种类多少)、短链脂肪酸浓度(有益菌的代谢产物)是否恢复正常。
肠道菌群重建需要循序渐进,干预期间建议定期做菌群检测,根据个人情况调整方案。如果排气异常、腹胀等症状持续不缓解,一定要及时就医,排除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
说到底,肠道菌群的平衡离不开“吃对、动对、睡对”——好好照顾这些“小居民”,它们也会帮你维持肠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