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在病情进展中可能会进入急变期,约20%-30%的患者会转变成类似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状态。这种变化会带来明显的身体内部异常,患者需要特别注意下面这些临床警示信号。
贫血相关表现
当白血病细胞侵犯骨髓、影响造血功能时,红细胞的生成会被明显抑制。患者常表现为脸色越来越苍白,同时出现乏力、心跳加快等缺氧症状。抽血检查会发现血红蛋白(反映贫血的指标)持续降低,网织红细胞(新生红细胞)数量也不正常。还有些患者可能因为红细胞被破坏(溶血)而出现皮肤、眼睛发黄(黄疸)。
出血的表现及原因
出血主要是因为血小板生成减少,这类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往往低于50×10⁹/L(正常一般是100-300×10⁹/L)。常见的表现有皮肤黏膜出现小红点或瘀斑、牙龈流血等轻微出血,严重时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比如吐血、黑便)、颅内出血等致命情况。抽血查凝血功能会发现凝血酶原时间(反映凝血速度)变长、纤维蛋白原(凝血需要的蛋白)减少等问题。
发热的两种原因
持续发热通常有两个原因:一是白血病细胞释放的物质让身体发热;二是免疫力太差,导致容易感染少见的病菌(机会性感染)。常见的感染部位有呼吸道(比如喉咙、肺部)、泌尿系统(比如尿道)和皮肤软组织,体温常持续在38.5℃以上,用抗生素治疗效果可能不好。
多系统的浸润症状
白血病细胞会侵犯多个器官系统,表现多样:
- 淋巴系统:脖子、腋窝等浅表部位,或者体内深部的淋巴结会慢慢变大;
- 肝脾:超过70%的患者会有脾脏明显肿大;
- 骨骼:胸骨按压会痛,四肢长骨(比如大腿骨、小腿骨)也会疼;
- 神经系统:如果侵犯大脑或脊髓,会出现头痛、看东西不清楚等症状。
病情恶化的内在变化
到了急变期,患者常出现骨髓无法正常造血(骨髓衰竭),导致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都减少(全血细胞减少)。同时,白血病细胞会发生变化(克隆演变),导致染色体异常(比如Ph染色体变异)或基因突变(比如TP53基因失效),这些变化会让治疗效果变差,预后不好。
该做哪些检查
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立即做这些检查:
- 外周血涂片(看血液里细胞的形态);
- 骨髓穿刺(查骨髓里的细胞情况和染色体);
- BCR-ABL融合基因检测(看白血病相关基因的数量);
- 影像学检查(比如B超、磁共振MRI)。
目前的治疗方向
目前的治疗方案有:
-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一种针对白血病基因的靶向药)加上化疗;
- 评估是否能做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用别人的干细胞重建造血功能);
- 参加新型免疫治疗(比如CAR-T细胞疗法)的临床试验。 具体选哪种方案,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有没有其他疾病、白血病细胞的分子特征等综合考虑。
患者自己要注意什么
日常管理重点关注这些:
- 每天测体温,注意有没有感染的迹象(比如发烧、咳嗽、尿痛);
- 观察皮肤、口腔黏膜有没有出血点或瘀斑;
- 留意自己的疲劳程度,比如有没有比平时更累;
- 定期查血常规,跟踪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变化。
总的来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如果出现贫血、出血、发热、淋巴结或肝脾肿大等症状,要及时就医检查。早识别、早干预,结合规范的治疗和自我管理,能帮助控制病情、改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