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上流传着“医保目录仅纳入3159种药品,占比不足2%”的说法,这一传言引发了公众对医保报销范围的误解。对此,国家医保局于近期明确辟谣,指出该说法混淆了药品统计口径,并强调现行医保制度通过科学遴选机制保障患者用药需求。下面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医保目录的相关情况。
医保目录统计口径,你真的了解吗?
药品统计存在双重标准。药监部门按“批准文号”统计药品数量,由于同一通用名下可有多个剂型、规格和厂家,导致批准文号总数超过15万件。而医保目录按“通用名”分类,即药品活性成分分类,例如“阿莫西林”无论剂型规格如何均视为一种药品。2025年新版医保目录收录的3159种药品对应超过7万件批准文号,覆盖全国有销售记录药品的63%。这表明绝大多数临床常用药均可报销。
从数据背后看民生保障,医保目录的“3159种”实际覆盖了超七成市场药品,远超“不足2%”的误导性表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震指出,医保目录的遴选以临床价值为核心,确保患者获得必需且经济的治疗方案。
创新药如何快速进入医保?高价药报销有啥门道?
国家医保局通过年度谈判机制,累计将835种药品新增进入目录,其中包含数十种抗癌新药和罕见病用药。比如多款免疫治疗药物在获批后一年内即被纳入,显著降低患者自费比例。2023年谈判药品平均降价61.7%,既保障了用药可及性,又控制了医保基金支出。
对于高价药报销,采取精准管理。部分高价创新药需满足特定适应症条件,如基因检测等,确保医保资金精准使用。医保报销不区分国产或进口药品,只要符合目录规定即可按比例报销。
政策调整,个人该如何应对?
参保人可通过官方渠道实时查询药品报销状态。若遇医疗机构以“医保额度用完”等理由拒付,可向当地医保部门反映。医疗机构需加强医保政策培训,确保医生优先选择目录内药品。
所谓“医保只报便宜老药”的谣言已被权威部门澄清。医保目录的科学遴选机制和动态调整策略,有效平衡了临床需求与患者可及性。未来随着医保谈判常态化,更多创新药将纳入保障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