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季防蜱虫攻略来了,快做好防护远离危害!
夏季是出行游玩的好时节,但你知道吗?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有一种微小却危险的生物正悄然潜伏,它就是蜱虫。不久前,浙大邵逸夫医院收治了73岁的吴奶奶,她被蜱虫叮咬后感染了新型布尼亚病毒,出现了发烧、浑身无力、肌肉酸痛、呕吐等症状。急诊检查发现她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极低,医生怀疑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高度警惕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后续确诊后,病毒已侵袭她的心肌、胰腺和胃肠道。好在经过医护团队一周的专业治疗,吴奶奶才逐渐好转。这种疾病突发性强,致死率在15%-30%,着实让人警醒。所以,夏季户外活动时,我们一定要警惕蜱虫叮咬。
蜱虫叮咬究竟有多危险?传播机制大揭秘
新型布尼亚病毒,是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元凶”。它的传播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蜱虫叮咬,二是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就像吴奶奶,很可能是在采茶时被蜱虫叮咬感染了病毒。感染后,病毒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导致多器官损伤,像吴奶奶的心肌和胰腺就受到了损害,还可能出现出血、休克等危急症状。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该病毒在亚洲的山区、丘陵地带呈流行趋势,存在“接触感染”和“虫媒传播”的双重风险,大家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蜱虫防护常见误区,你中招了吗?
很多人认为蜱虫只在深山老林出现,被叮后立即拔除就没事了,其实这些都是误区。
- 全场景防护很重要:蜱虫可能附着在宠物身上,或者藏在居家环境中,所以我们要进行全场景防护,不能只关注户外。
- 正确处理蜱虫叮咬:强行拔除蜱虫可能会让它的口器残留在皮肤里,或者刺激虫体反吐病毒,正确的做法是使用专业工具处理,或者直接就医。相关指南也强调,接触患者血液时要戴手套、护目镜,做好防护措施。
不同场景下,如何科学防蜱虫?
不同场景面临的蜱虫风险不同,我们要采取不同的防护策略。
户外工作者(如农民、采茶工)
- 穿着防护:建议穿浅色长袖长裤,把袖口和裤腿扎紧,这样可以减少蜱虫附着的机会。
- 使用驱虫剂:使用含DEET成分的驱虫剂,能有效驱赶蜱虫。
- 每日检查:每天都要检查皮肤褶皱处,看看有没有蜱虫附着。
旅行与徒步者
- 选择路线:选择平整的路径,避免在草地长时间停留,因为蜱虫喜欢藏在草丛里。
- 及时换洗衣物:返程后要立即更换并清洗衣物,最好用高温烘干,这样能有效灭虫。
家庭防护
- 清理院落:定期清理院落里的杂草,减少蜱虫的藏身之处。
- 宠物驱虫:宠物要定期驱虫,防止它们携带蜱虫回家。
- 专业处理:如果发现蜱虫,要及时联系专业机构处理。
被蜱虫叮咬后,该如何应急处理?何时就医?
如果不幸被蜱虫叮咬了,不要慌张,可以按照“三步应急法”处理。
- 冷敷缩小范围:用冷敷的方法让局部血管收缩,缩小叮咬范围。
- 正确夹取虫体:使用镊子平行夹取虫体,注意不要扭转,以免残留口器。
- 消毒伤口:用75%酒精消毒伤口,防止感染。 如果出现“发热 + 血小板减少”的症状,这是关键的就医信号,要第一时间去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就像吴奶奶,如果拖延就医,很可能会导致器官衰竭,后果不堪设想。
特殊人群如何应对蜱虫风险?
不同人群对蜱虫叮咬的抵抗力和反应不同,特殊人群更要做好风险管理。
儿童群体
家长要格外注意,检查儿童的发际、耳后等隐蔽部位,尽量避免孩子在草地玩耍时暴露皮肤。
慢性病患者
糖尿病、免疫缺陷等慢性病患者感染后病情恶化的风险更高,所以要加强防护,最好随身携带身份标识,方便就医时医生了解病情。
医护与陪护人员
接触患者血液时,要戴双层手套、防护面罩等,做好屏障防护。 蜱虫虽小,危害却不容小觑。我们要牢记预防重于治疗的原则,持续做好防护措施,比如定期进行环境消杀。如果不幸被蜱虫叮咬,要及时正确处理,必要时尽快就医。希望大家把蜱虫防护纳入夏季健康日程,不要因为一时的轻视而付出健康的代价。让我们一起在夏季远离蜱虫危害,享受健康生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