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姥姥被蜱虫咬ICU抢救15天,延误就医病死率升3倍!
2025-08-26 09:30:01阅读时长2分钟889字
近期,82岁网红“徐姥姥”在玉米地劳作时被蜱虫叮咬,随后出现发热、血小板骤降、肝肾功能异常等症状,紧急送医后转入ICU抢救15天才脱离生命危险。这一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公众对蜱虫危害的关注。
蜱虫叮咬有多致命?三大健康警示敲响警钟
- 特殊生理结构与超强病原体携带能力:蜱虫口器呈倒钩状,能深扎皮肤持续吸血超12小时,而蚊虫叮咬仅0.01秒。它体内可携带8种以上病原体,像新型布尼亚病毒、莱姆病螺旋体等。此次徐姥姥就同时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和无形体病,复合感染加速病情恶化,导致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崩溃及多器官损伤。
- SFTS高致死率,老年群体更脆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对老年人致死率高达15%-30%,远高于青壮年。徐姥姥82岁,免疫系统衰退且有慢性病史,机体难以抵御病毒攻击。研究显示,60岁以上患者病死率是其他年龄组的2 - 3倍。
- 延误就医,病情不可逆进展:医生强调,蜱虫叮咬后超24小时未就医,病死率提升3倍。徐姥姥初期症状被误判为普通发热,延误36小时就医,错过黄金救治期,发展为脓毒症休克,需依赖升压药维持生命。
如何预防蜱虫叮咬?这些措施要记牢
- 做好防护:户外劳作时,要穿戴长袖长裤,使用含DEET(避蚊胺)的驱虫剂,重点防护裤脚、袖口等暴露部位。劳作后,立即检查皮肤褶皱处,如腋窝、腰部,看是否有蜱虫附着。
- 早期识别与处理:发现蜱虫叮咬,用尖头镊子垂直拔除,避免捏爆虫体。密切观察是否有发热、乏力、血小板减少等症状。若出现高热(>39℃)或出血倾向,需24小时内就医,并告知医生蜱虫接触史。
- 强化老年人健康管理:建议60岁以上人群每年体检时增加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检测。家属要掌握蜱虫叮咬急救知识,减少高龄者单独进入草木茂盛区域。
构建多维度防控体系,抵御蜱虫威胁
- 公共卫生层面:政府需加强蜱虫活跃区域,如玉米地、林区的病媒监测与消杀。医疗机构要建立蜱虫叮咬的快速诊断流程,优先检测SFTS和无形体病。
- 基层医疗实践:社区卫生中心可开展“蜱虫防治知识讲座”,针对老年群体发放驱虫剂,并示范正确移除蜱虫的方法。
- 科研进展应用:中国科学院2024年临床试验有新型SFTS疫苗研发进展,显示了未来防控的可能性,但当前仍需依赖预防措施。 徐姥姥的案例提醒我们,要重视蜱虫防护,科学预防、早期识别与及时干预,降低蜱传疾病威胁。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