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方协同起来,让热射病真正可防可控!
近期,我国多地遭遇持续高温高湿天气,热射病发病率显著上升,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一名35岁的外卖骑手在送餐途中突然倒地抽搐,体温骤升至41℃,被确诊为热射病后紧急转入ICU抢救。权威媒体报道显示,热射病死亡率超50%,50岁以上患者死亡率可达70%-80%,国家卫健委也紧急发布了热射病防治指南。
热射病:严重中暑背后的致命危机
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阶段,由于高温高湿环境,人体产热和散热失衡,核心体温超过40℃,会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其病理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先是先兆中暑,会出现头痛、恶心等症状;接着是轻度中暑,体温会升高到38℃以上,皮肤有灼热感;最后发展为热射病,会出现意识模糊、抽搐等症状,还可能伴随凝血障碍、肾衰竭等。医学研究表明,体温每升高1℃,死亡风险增加13%,若持续4小时以上未降温,会造成不可逆神经损伤。2025年夏季,延迟就医超过3小时的热射病患者死亡率达85%。
哪些人易“中招”?环境诱因大揭秘
高危人群分类
热射病的高危人群有很多。户外劳动者如建筑工人、外卖员,他们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就拿外卖骑手来说,日均在高温环境下工作6 - 8小时,为了多赚钱还常常忽视防暑措施。还有慢性病患者,像高血压、糖尿病患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儿童和孕妇身体较为脆弱,这些人群都容易受到热射病的威胁。
环境诱因叠加效应
气象数据显示,2025年夏季多地湿度达80%以上,这阻碍了汗液蒸发,使得体感温度比实际气温高5 - 10℃。城市热岛效应也加剧了这种情况,水泥路面反射热辐射增加,进一步提高了中暑风险。
社会支持短板
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没有为员工配备防暑物资,社区对独居老人的体温监测机制也存在缺失,这让高危群体面临更大的风险。
抓住黄金抢救期,现场急救这样做
症状识别关键点
识别热射病很重要,它有一些关键症状。比如突发意识障碍,像昏迷、言语混乱;皮肤干燥无汗,这是因为汗腺衰竭;体温持续≥40℃。要和普通中暑严格区分,普通中暑体温<40℃,且没有意识改变。
现场急救四步法
一旦发现有人疑似热射病,要立即进行现场急救。首先,将患者转移至阴凉处,去除衣物加速散热;然后进行物理降温,用冰袋敷颈部、腹股沟,或用冷水浸湿衣物;如果具备医疗条件,要建立静脉通路;最后持续监测核心体温,直到降到39℃以下。
医疗干预时效性
研究表明,从发病到ICU液体复苏治疗每延迟1小时,肾功能恢复率下降18%。所以急救人员应优先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快速降温,而不是传统的口服补液。
长期预防:个人、行业、社区协同作战
个人防护体系
高危职业者要遵循“三避原则”,即避高温时段、避高强度作业、避脱水状态。每日补液量建议≥3L,可以多喝含电解质的饮料,并且每2小时监测一次腋温。
行业监管强化
劳动部门应强制推行“高温停工令”,要求企业配备移动降温设备,如便携式空调座椅,并将其纳入安全生产考核指标。
社区预警网络建设
可以借鉴长三角的经验,建立“气象 - 医疗 - 社区”联动机制,通过智能手环实时监测重点人群体温,一旦出现异常,10分钟内触发急救响应。 热射病防控需多方协同,公众要掌握“40℃生死线”知识,企业担起职业健康责任,政府完善应急预案,让热射病可防可控。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