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综述Atrial fibrillation: A review | ScienceDaily

环球医讯 / 心脑血管来源:www.sciencedaily.com美国 - 英语2025-11-06 21:34:34 - 阅读时长3分钟 - 1424字
本综述系统阐述了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特征、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及管理策略,指出该疾病在美国影响高达三分之一人口,与缺血性中风、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密切相关。研究显示1990至2024年间男女年龄校正发病率显著上升,高收入国家患病率最高,且男性患者数量多于女性。专家强调早期干预的重要性,推荐通过体重管理、血压控制等生活方式调整降低风险,导管消融作为一线治疗可有效改善症状并预防疾病进展,尤其对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具有显著临床获益,同时呼吁加强针对少数族裔和低收入群体的健康公平研究。
心房颤动健康风险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筛查检测临床表现管理策略生活方式干预导管消融并发症
心房颤动:综述

在美国,心房颤动(AF)是一种导致心脏上腔室心跳不规则的心脏疾病,高达三分之一的人口一生中可能受到影响。与此疾病相关的重大并发症包括缺血性中风、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慢性肾病、痴呆和死亡风险。

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的最新综述中,波士顿大学乔巴尼扬和阿韦迪西安医学院及波士顿医疗中心的研究人员总结了关于心房颤动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和管理的现有证据。

"鉴于心房颤动发病率、患病率和终身风险的持续上升,我们必须推行最有效的方案,帮助降低患者的风险因素,并预防该疾病的发作、复发及并发症。"波士顿大学医学院血管医学杰伊和路易丝·科夫曼教授、心血管医学教授兼波士顿医疗中心(BMC)心脏病学家埃梅莉亚·J·本杰明医学博士表示。

研究人员通过PubMed检索了1990年1月至2024年8月15日期间发表的关于心房颤动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预后和管理的英文文献。

研究成果涵盖了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筛查与检测、临床表现及管理策略。

在流行病学方面,1990至2024年间,经年龄校正后的发病率(每千人年)从男性3.7上升至13.4,女性从2.5上升至8.6;患病率男性从20.4升至96.2,女性从13.7升至49.4。北美、澳大拉西亚和西欧的高收入国家患病率最高。全球范围内男性患病人数(约2800万)高于女性(约2500万)。此外,年龄增长与心房颤动发病率升高相关。作者指出,针对少数族裔和低收入背景人群的心房颤动健康差异,仍需开展更多研究。

在病理生理学方面,研究人员发现高血压、肥胖和瓣膜性心脏病(如二尖瓣狭窄和二尖瓣反流)等疾病与心房病理改变及心房颤动相关。

关于心房颤动的筛查与检测,研究指出心电图(ECG)监测时长增加可提高检出概率,但专家对在普通人群中筛查无症状心房颤动的获益仍存疑虑。植入式循环记录仪(ILR)(一种可连续监测心律约四年的皮下设备)检测发现三分之一患者确诊心房颤动;而在苹果心脏研究中,仅34%收到智能手表心房颤动提示的患者通过心电图贴片监测最终确诊。

在临床表现方面,研究人员发现心房颤动的典型症状包括心悸(伴或不伴呼吸困难)、胸痛、前晕厥(意识清醒但感觉即将晕厥)、运动耐量下降和疲劳。无症状首发心房颤动在男性中更常见(男性10% vs 女性3%),且多见于老年人群(无症状患者平均74岁 vs 有症状患者62岁)。糖尿病在无症状心房颤动患者中更为普遍。

关于心房颤动管理,针对心房颤动高风险患者(1-2期)或已患病患者(3-4期),推荐的初始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风险因素管理,例如减重、运动、靶向血压控制、戒烟及限制酒精摄入。"专家共识正逐步转向早期干预心房颤动以改善预后。导管消融技术的进步使其成为许多患者的理想选择,"该研究资深作者、医学院医学助理教授兼BMC临床电生理学家罗伯特·赫尔姆医学博士表示。

导管消融是一种侵入性手术,通过热能、冷冻或高电压脉冲破坏特定心肌细胞,消除导致心跳不规则的异常源。研究证实,对于有症状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可作为一线疗法以改善症状并延缓向持续性心房颤动的进展。对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左心室泵血功能不足导致无法向身体输送足够血液)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导管消融被推荐用于改善生活质量、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心血管结局,包括降低死亡率和心力衰竭住院率。

这些发现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

【全文结束】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