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脑医学》期刊发表的基因组出版社专访中,Alexei Verkhratsky教授颠覆了神经科学领域数十年的传统认知。这位出生于基辅的科学家,用四十年跨越苏联时期基辅到英国曼彻斯特的研究历程,证明神经胶质细胞绝非传统认知的"旁观者",而是大脑功能的核心架构者。其研究显示:治疗脑部疾病需从根本上重构神经治疗策略,应将神经胶质细胞作为关键靶点。
神经胶质细胞的细胞内兴奋性
这位科学家在1989年意外发现的机制,彻底改变了神经信号传递的认知。不同于神经元通过质膜产生电信号,胶质细胞拥有独特的细胞内兴奋性机制。占脑体积一半的神经胶质细胞,通过离子和第二信使时空动态构成的复杂信号网络主动处理信息。其1990年的开创性研究首次发现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存在两种电压门控钙通道,这类非神经元细胞竟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现象令人震惊。后续提出的星形胶质细胞钠信号概念,更揭示了胶质细胞将神经元快速活动转化为稳态响应的机制。
这种细胞内兴奋性概念为治疗开辟新途径:治疗靶点可从单一神经元扩展到调控胶质细胞离子及第二信使系统。从脑外伤到慢性疼痛等各类神经系统疾病,都可能通过调节神经胶质信号通路实现治疗突破。胶质信号调控能否阻止脑损伤后的病理级联反应?是否具备神经保护潜力?这些成为研究新焦点。
神经胶质萎缩驱动疾病进展
突破性研究推翻了学界主流的"毒性胶质增生"理论。传统认为胶质细胞是"沉睡的杀手",但研究证实:在衰老和疾病状态下,神经胶质细胞发生萎缩和功能衰退。这种稳态支持能力的丧失而非炎症反应,才是触发神经元损伤的根本原因。"我们的研究表明,神经胶质保护功能的缺失才是导致神经组织损伤的主因。"教授强调。
这种现象在多种疾病中普遍存在:阿尔茨海默病中星形胶质萎缩导致神经元死亡;多发性硬化呈现胶质功能紊乱与髓鞘破坏同步;甚至传统血管视角的脑小血管病也存在根本性的神经胶质病理改变。研究提示治疗策略应转向增强而非抑制胶质功能。值得关注的是,团队正探索传统中药成分是否具有特异性增强胶质稳态能力的潜力,这种跨文化研究体现了基因组出版社开放获取平台的创新价值。
国际合作加速科学发现
Verkhratsky的研究网络横跨欧亚大陆:与日本九州大学十年合作奠定基础,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合作揭示小胶质细胞特性,与中国青年科学家的合作则发现不同病理背景下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的复杂互作关系。这种国际协作模式产生了单个实验室难以企及的突破性见解。
2023年问世的730页神经胶质生物学权威专著,与Arthur Butt合著,系统整合了从历史沿革到最新发病理学的完整知识体系。该著作已被誉为探索胶质细胞与意识关联的必备参考。其学术影响力获德国利奥波第那科学院等权威机构认可,600余篇论文构建了全新的脑功能认知框架。与中国学者合作出版的首部中文《神经胶质细胞》教材,更推动该领域在中国的普及与发展。
"理解病理生理机制后,寻找治疗手段就成了技术问题。"Verkhratsky教授的务实理念贯穿其多元研究:从精神病学到脑外伤,从自身免疫疾病到慢性疼痛,这些看似割裂的领域在其研究中产生意外关联。这种"全景式"探索模式不断带来突破——卒中研究的发现照亮精神疾病,疼痛机制研究揭示痴呆相关模式。其所在的"创新者与思想"系列访谈,通过专业成就与个人洞见的深度结合,为读者呈现塑造未来的科学全景。
【全文结束】